爱,是不离不弃
——滦南县小圈村张殿军27年照顾瘫痪妻子的故事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杜庆君 通讯员 冯连满)也许从不曾承诺过,但他却默默无闻地坚守着——27年如一日,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坦然而淡定地固守着爱的阵营,精心呵护、照料着患病卧床的妻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美丽的誓言:责任即是爱,爱则是不离不弃!
他就是滦南县胡各庄镇小圈村59岁的张殿军。所有熟识他的人无不被他的事迹所感动:“嗯,真是一位难得的好丈夫!”
起初,张殿军在供销社上班,妻子马秀文在家务农并操持家务,膝下一儿一女,婚后的小日子红红火火。日子原本可以这样平淡而幸福地过下去,可命运如同倾泻而下的激流无法掌控,不测风云使这个滋润的家庭境况急转直下。1989年,妻子马秀文突患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视网膜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虽然经过全力医治,但妻子还是双眼失明、肢体瘫痪,就连简单的自理都无能为力。
妻子不幸患病,张殿军倍感痛心,同时他也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多难、多苦、多累,都要尽心尽力照料好妻子,陪她走好以后的人生路程。为了照顾妻子,他毅然买断工龄、辞掉工作,回家当起了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的“护工”。
张殿军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早晨6点起床,先给妻子打胰岛素针剂,然后给妻子穿衣、洗脸、梳头,再打开收音机让妻子听着喜欢的节目,自己抽身去做饭,伺候妻子吃过饭后还要喂猪、喂貉子。这些都忙过了,再将妻子抱上轮椅推出去晒太阳……其间,还要每隔半小时伺候妻子服一次药。27年啊,近1万个日子,张殿军天天机械般重复着这些“规定动作”,无怨无悔。
原本张殿军是个很粗糙的人,自打妻子病了后,他变得细腻起来,不仅学会了做饭、做菜,还学会了缝缝补补、拆洗被褥。男子汉大丈夫拿起针线来,竟是有模有样,而且做得还挺不错,就连村里女人们见了他做的针线活儿,也禁不住夸上几句;每次做的饭菜,总是让妻子感觉软硬合适、咸淡可口,服药用的水也一定都是冷热适中。
妻子常年打针吃药,每月还要去县医院住上几天,膝下又有一双儿女上学,花费自然是少不了的,原来还算殷实的日子几年就被折腾空了。为了保证妻子治病和儿女上学所需,张殿军想方设法想些来钱的道儿。他除了耕种几亩责任田外,开始在村子里经营起一家化肥经销点,守摊儿经营既照顾了妻子也有了些许收入。后来,由于其他经营户送肥到地头儿,张殿军守摊儿经营模式逐渐落伍,生意惨淡,只得关张歇业。于是,他又利用庭院从事起母猪和貉子养殖,现存栏母猪3头,貉子100多只。一个瘫痪的病人,加上这么多张嘴等着伺候,可以想象张殿军的付出该是何等艰辛。“只要老伴儿活着,只要孩子们能上学求前程,再累——我愿意!”说这些时,他的脸上流露着坚毅。
虽然病魔缠身,但马秀文是幸运的,因为她有张殿军这样的好丈夫。“要不是他,我活不到现在。这么多年,他忒不容易。”说起丈夫,马秀文满是感激。2009年,马秀文突发脑溢血,送到县医院后,20多天不省人事,医生几次下病危通知书,并劝张殿军放弃对妻子的治疗,回家准备“后事”。回家后,张殿军丝毫没有放弃拯救妻子的生命。妻子不能张嘴,他就每天给她灌奶粉、喂水。奇迹总会眷顾有爱的人的,一个月后,在张殿军的千呼万唤中,妻子终于醒过来了。
看着丈夫的艰辛付出,妻子很是不忍,多次想放弃治疗,甚至想到结束生命。一次,张殿军用轮椅推着她在村头的小桥上听小河的流水声,马秀文趁丈夫不备,想从轮椅中跳到桥下轻生,幸亏张殿军手快,一把将她拽住。“我死了,你就省心了,干啥还要拦我。我不忍心看你这么累啊!”事后,妻子哭着责怪他。张殿军和颜悦色地对妻子说:“你死了,孩子们就没妈了,我也没伴儿了。你在,咱这家就是完整的。别多想了,好好活着吧,有我你就死不了。”以前,张殿军都是用被褥挡好午睡的妻子后匆忙干上一阵子农活儿,估摸着妻子快醒了再赶回家里来。自从这件事情后,张殿军对妻子的照料更加细心起来。下地干活儿时,他就把妻子推到地头儿上,天凉了停放在向阳处,天热了再挪到树荫下,他一边和妻子唠嗑一边干着农活儿。这样的情形,成为田野上人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一年又一年。在经历岁月的磨砺中,粗犷与细腻并存的张殿军用善良、乐观、坚强与执着,携妻子走到了今天。27年不离不弃、携手相扶,张殿军用挚爱的心为妻子铺就了一条生命的路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