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心暖人心
——记省优秀服务组织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王蓉辉 通讯员 王岩军 陈庆 张野)扭秧歌、敲锣鼓、听评书、赏皮影……新春佳节期间,在乐亭县的城乡大地上,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每一场文艺演出都有文化志愿者活跃的身影,点亮了节日的天空。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
创建于2013年的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是乐亭文化传播和志愿服务的“明星团队”。近日,在河北省2015年度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中,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斩获4项省级殊荣,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河北省优秀服务品牌、河北省优秀服务项目,骨干志愿者张新杰被评为河北省先进个人。
3年来,这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始终坚守“群众文化就是要服务于大众的”信念,把欢乐和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里。
爱心赢来喝彩声
创建之初,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是个“三无团队”,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没有彩排场地,但他们凭着一腔热情,克服种种困难,很快在闫各庄镇东刘村举办了一场慰问演出,正式开启了文化志愿服务的序幕。2013年5月末,志愿服务队迎来了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演出——为当地特教学校的孩子们送上一份特殊的儿童节礼物。
“当时想着咱不能空着手去看孩子们。”除了精心彩排的慰问节目,志愿者们还筹划着要给孩子们送上一些小礼物。可当时服务队没有经费,于是志愿者们主动捐了一些钱,但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收到称心的礼物,这些钱还是不够。
为筹集慰问孩子们的资金,队长李玉华东奔西走,为服务队接下三场“商演”,志愿者们连台演出了3天,把赚来的“辛苦钱”全都用来购买礼品。演出那天,看着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志愿者们热泪盈眶,“我们的付出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再累再苦,也值得我们坚持。”
一场成功的慰问演出,坚定了志愿者们的信念,也为志愿者服务队打开了局面,之后各种慰问演出接连不断,新的志愿者也不断加入。
公益之路获支持
经过不懈努力,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已从最初只有10余名成员,发展成拥有70余名成员的“公益之星”,包括歌舞、评书、乐亭大鼓、皮影等十几个演出类别以及音响、摄影、主持、化妆等相关领域。3年来,服务队已组织、参加各类公益演出50余场,成了当地特教学校、边防哨所、敬老院的“常客”。
“每一个志愿者都只是想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贡献一份温暖,增添更多‘正能量’,别无他求。”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艾志斌是乐亭小有名气的爱心人士,早在服务队创建之前,就已参与了10余次公益募捐等活动,他觉得奉献爱心是每一名成员的精神追求。
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排练、演出。回顾走过的历程,李玉华笑称大伙儿是“自带饭盒”献爱心,他们没有任何酬劳,演出需要的服装、设备、交通工具也都是自筹,不仅如此,排练条件还很艰苦,演出地点也常常比较偏远,但志愿者们甘之若饴。
我为公益,人人助我。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的爱心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从排练场地、演出协调、灯光音响使用到队伍建设、人员管理,许多爱心人士和相关部门给了服务队巨大的帮助,大家共同来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乐亭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李建华如是评说,“在我们为他人奉献爱心的时候,也有许多的人在为我们奉献着爱心。”
传承文化尽心力
2016年伊始,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的慰问演出日程就排满了全年,虽然预计要参加20场公益演出,但不断有新的慰问演出补充进来,邀约不断。群众看重的是服务队德艺双馨,在乐亭拥有极好的口碑和知名度。
据了解,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整体艺术水平较高,对演出节目精益求精,几乎每场演出的节目都不重样,还会贴合观众群体、时事热点,容易引发共鸣。通过重新编排,服务队让许多老作品“焕发新生”,还推出了《真情暖人间》《新农村抒怀》等一批原创节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16年乐亭“春晚”,一曲乐亭大鼓《双锁山》惊艳全场,由乐亭大鼓著名艺人肖云霞领衔老中青三代艺人组成的“霞映春晖”组合也红遍全县。年近8旬的肖云霞老师,是乐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的传承人,也是乐亭红十字文化志愿者之一。“我想为乐亭传统文化尽一点力,乐亭大鼓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让它断了传承。”隐退30年后,肖云霞老师加入文化志愿者服务队,还将志愿者孙慧艳收入门下,传下衣钵,旨在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是文化志愿者,热爱公益,也热爱文化,理应为乐亭文化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李玉华看来,乐亭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宝藏”,志愿者服务队传承文化,义不容辞。服务队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皮影大鼓评剧等传统节目在演出中所占比例也逐渐提高,大量精品曲目重新走上舞台,成为服务队的“镇场法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