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绚丽人生
——记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监护室护士长张宏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媛媛 通讯员 唐振中)她,10年间干了15年的活儿,在超强度完成临床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并完成科研10余项,先后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次、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多次获得市级“优秀护士”称号,并受到嘉奖。2015年,在市卫计委第二届“名医、名护”评选中,她被工人医院推选为唯一“名护”候选人——她就是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监护室护士长张宏。
张宏在19岁毕业那年,被分配到了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做了一名普通护士。时到今日,她在护理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这些年,是怎样的信念让她在工作中矢志不渝?让我们一同走近张宏,去寻其内心世界。
神经内科护士长王建华曾这样评价张宏,“她一踏入工作岗位,就特别认真,表现踏实,尤其坚持记护理日记,及时把工作的心得记录下来,非常注意知识积累。”张宏从上班开始记护理笔记直到现在,几乎监护室的每个病人都能在她笔记中留下身影。“尽管每天工作很忙,但记录临床笔记的习惯始终没丢掉。自己靠着临床笔记这个小本本的日积月累,把感性上升到理性,把实践上升到了理论。”张宏总结说,多年来,“随手记”已经记下了10多本,让她受益匪浅。依仗这个小本本,每月写出监护室的月总结,提炼出护理小组的评议重点,积累了开展新技术所取得的经验。她还把一个个小亮点,整理到电脑里,归纳总结成论文。
在张宏看来,做一名好护士既需要专业技术,更需要一份爱心。
1999年,一位来自沈阳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危重,一入院,病人气管就被切开。一次次抢救,让病人感到死神就在身边,时时产生恐惧,常常不敢正常入睡。张宏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每天守在床边,鼓励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拿来报纸、杂志让病人减轻心里负担;从家中带来饭菜喂给病人,让病人感到关怀无处不在。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病人转危为安。亲人般的关怀,获得了沈阳病人的认可和信任。
张宏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仁爱之心,使数以千计的危重患者从这里转危为安,治疗水平达到了国内一流。
其中,一位叫王婧的重症肌无力康复病人让监护室医护人员记忆犹新。她先后住院7个月,气管插管6个多月,多次下发病危通知,最后竟奇迹般活了下来。“在这里住院像在家里,护士姐妹对待病人像家人。”聊起难忘的就医经历,王婧数次哽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记得拔管那天,张宏护士长考虑病人心理有阴影,头天晚上都不回家,陪着病人聊天,沟通解除顾虑。早晨又早早来到病人的身边,开导病人,让病人放心。”
2007年4月,神内二病区监护室成立。张宏成为护士长。当时,神内二监护室有11名护士,基本都是新护士。她决心带出一个优秀护士团队。于是,她坚持每天早到半小时,加班2小时,节假日照旧查房,以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身先士卒。面临护士缺编、经验不足的现状,她积极制定各种制度、护理常规、护理流程,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还利用教材、杂志、网络加强自身学习,书写《监护室护理工作指南》和《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和模板》两本教材在全院得到推广,大大提高了年轻护士的护理水平和护理文件书写水平。
同年,张宏被选派参加了重症患者护理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新进展短期培训班。她利用学到的“知情同意书”的样本,制定出留置尿管、胃管、吸氧、压疮、跌倒、坠床等一系列知情同意书,不但完善了自己的科室制度,还推广到全院。张宏在担任护士长的近10年里,神内二病区监护室开设床位从6张增加到13张,护士也由11名增加到21名,她和神内二病区监护室的李玉静、高媛两名护士先后代表唐山工人医院参加了全省卫生系统的技术比武,3人分别获得“省级技术能手”称号。
2012年神内二病区监护室作为监护室的代表通过了“三甲”复审。2014年接受了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基地的评审,受到国家级专家的高度评价。2012年8月,张宏被护理部安排去杭州邵逸夫医院进修学习护理管理课程。她不负重托,学到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唐山工人医院首例CQI项目,在全院得到广泛应用,并在2015年市卫计委举办的《急危重症护理与应急新进展》研讨班中推广到全市各级医院。2013年她努力学习,取得了中华护理学会颁发的ICU专科护士认证,并在全国20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310名学员中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为唐山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专科护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