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病理二十载——记唐山市工人医院病理科主任张志勇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孙愫)在医院,有这样一个科室:没有这里医生的良性或恶性的诊断结果,肿瘤将无法得到正确治疗;他们的判断,事关重大,轻则能保住患者的某个器官不被切除,重则可挽回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有人把这个科室的医生称为医生队伍里的“幕后英雄”,也有人将他们称作生死线上的“判官”。
这就是病理科。该科室的工作寂寞而枯燥,切片分析、逐级核查、病情判断……每天循环进行,然而,在这个缺少鲜花和掌声的世界里,有人一干就是20年,她就是唐山市工人医院病理科主任兼科教科主任张志勇。
作为医学博士的张志勇,同时还拥有河北省青联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唐山市抗癌协会理事等多个身份。从1996年作为唐山市的引进人才到工人医院病理科工作,她一直默默地坚守在一线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和科学研究工作。期间,曾获得“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十届河北省青年科技奖”“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人选”等荣誉称号。
对医术孜孜以求
1996年病理学统招硕士毕业后,张志勇到工人医院病理科工作。20年来,她踏踏实实地忙碌在临床一线,钻研技术业务是她多年来的不断追求。
张志勇不但工作时间专心于工作,业余时间也经常刻苦钻研。遇到疑难杂症,很多医生会往上级医院推,她却认为那是难得的机会,即使白天没有时间研究,利用晚上加班查阅资料也要弄明白,给病人一个准确的诊断。别人曾经问她“除了工作,有什么爱好?”她说:“除了工作,我还真想不出有什么爱好。”多年始终如一的坚持,练就了她一双“火眼金睛”,熟练掌握了各系统常见病、疑难病及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技巧,受到众多患者的好评。
医学无止境。为进一步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张志勇毅然在孩子不足1周岁时,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一年;回院后,抓紧时间完成了相关实验,攻读了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又远赴欧洲瑞典Linkoping大学深造学习。
对课题潜心钻研
针对我国结直肠癌高发、患者预后差的现状,10多年来,张志勇从多个角度对结直肠癌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并逐步建立了科研团队。
2007年国外留学归院后,张志勇以博士课题为起点,以与瑞典Linkoping大学孙晓峰教授的国际合作为契机,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研理念,坚持在实验条件艰苦、科研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潜心研究。期间,她乐观地面对困难:没有实验助手,就自己一个人做;没有经费,就用工资买实验消耗品;没有时间,就把假期也搭上……如今,她已经不记得还有补休,也不记得自己掏了多少回腰包。
正是这样坚韧不拔的付出,使张志勇大步地走在结直肠癌研究的道路上。她建立了省内较早、较完善的结直肠癌的血、新鲜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细胞株库;共同申请“PINCH、Nup88和MAC30与结直肠腺癌的基因诊断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等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张志勇承担了1项省自然基金项目,承担的5项科研课题已分别成为省科技厅和卫生厅科研项目;张志勇及团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与结直肠癌病人治疗及生存期有关的特殊基因,其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和国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科研课题“结直肠腺癌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其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和课题“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这两项成果分别荣获2009年、2012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张志勇的其他课题还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年来,她在国内外发表文章96篇,是唐山地区病理学科青年医生的优秀代表,学术水平在全省青年病理医生中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