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深情守护老交大遗址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唐山交通大学(老交大)始终是唐山人心中一段难以割舍的记忆。尽管历经40年风雨,老交大的身影早已湮没在岁月中,但残留的那些遗迹,仍然时时燃起大家对这块具有特殊意义土地的眷恋。老交大的遗迹历经大地震的洗礼,仍然能够留存,唐山居民的保护功不可没,刘瑞兰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
1976年,占地600亩的唐山交通大学在地震中毁于一旦。居住在交大东华公房33排1号的安继增和刘瑞兰夫妇是震后第一批安置到老交大公房的职工。地震刚刚过去,满城废墟,唐山到处是自救自建的场面,刚搬到老交大时,到处是成山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脏乱不堪。安继增夫妇听到有人讲,他们房后垃圾堆下有可能是老交大图书馆的旧址。对老交大有着深厚感情的安继增夫妇觉得有义务把旧址清理出来,绵延那段辉煌的历史。儿女并不支持,居民也不理解,“当时太难了,我们只能用手刨……”刘瑞兰眼含泪光,哽咽着说,“我老伴说了,唐山交通大学是唐山人心中不舍的情结,在天灾面前,我们虽然无力抗拒,但为了少留遗憾,就让我们做点事情吧。”
1977年,安继增和刘瑞兰夫妇开始了对老交大图书馆遗址的清理和守护。冒着酷暑,4个年幼的孩子也被父母带到废墟干活,时间久了,一些朋友和同事也加入其中。施工条件太差,安继增和孩子们双手都是血泡,刘瑞兰为干活的人做了1个多月的饭。令人欣慰的是,1个多月后,真的清理出来较为完好的图书馆旧址,包括地上半层以及出口等建筑物,也就是今天大家参观留念的遗址。
旧址总算清理出来,但是还是有人偷偷倒垃圾,安继增愁得日夜想办法,先是垒起了围墙,也加固了遗址的墙体,随后又种上了花草树木,但还是被人破坏,没办法,两位老人狠狠心,凑出一笔钱,高价买了一批枕木,在遗址上盖上了一座小木屋。每到春暖花开,绿树成荫时,小木屋变成了这里最独特的景观。
遗址中,一棵高大挺拔的虎皮松树格外引人注目,即使1976年的大地震也没有让它折腰。这是上世纪50年代交大教授张万久从美国带回来的,彰显自己扎根祖国的决心,当时国内并没有这个品种。当年张教授种了两棵,后来有人想要砍掉松树用来自建房屋,安继增深知这段历史,拼力维护,将一棵移植到今铁路医院院内,方将两棵松树保存下来。目前虎皮松和院墙遗址已经是老交大最显著的标志。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老交大遗址,昔日的老校友一批批来此参观寻根,每当客人前来,安继增就为客人讲述如何保护遗址以及唐山大地震和震后唐山的发展,刘瑞兰为大家沏茶倒水。许多老校友说,有了这片遗址,就有了牵挂和回来的欲望。
两位老人将守护遗址的使命感刻在骨子里,40年间从未出过远门,担心远来的客人无人接待。安继增弥留之际,最割舍不下的就是遗址,再三交代刘瑞兰守护好。
如今,按照新的城市规划,老交大区域的2000多户居民已经搬离了这片居住了40年的旧居,两位老人倾情守护的这片遗址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安继增与刘瑞兰的儿子安秋来说,他会和父母一样将这个承载辉煌的遗址继续精心守护下去。
王磊 王雪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