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温故情暖四十年1976.7.28-2016.7.28
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城市,像唐山这样,饱受灾难重击后毅然崛起,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也从来没有哪个城市的人民,如此这般坚强。经历地震浩劫,身心俱创,却在废墟上构筑起物质和精神的美好家园。
今天的唐山,回荡的已不仅仅是毁灭与崛起的旋律,更是一部催人奋进、昭示希望的进行曲。抚今追昔,唐山人民感念人民子弟兵的鱼水深情,感念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援,怀着饱满的激情,投身到新唐山伟大建设中,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传奇。
悠悠四十载,念念不忘情。值此唐山抗震四十周年到来之际,环渤海新闻网特别推出“唐山:温故情暖四十年”,温故岁月沧桑,聆听历史回声,感受人间大爱,情暖世人心房……
第二篇:
不能忘却的记忆文 / 李焱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24万多人遇难,百年工业重镇夷为废墟,成为400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烈的一页。震后,被埋压在废墟里的几十万人如何脱险?13万重伤员怎样救治?如何摆脱“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魔咒 ?被地震抹平的唐山能否迅速恢复生产?这些问题,像达摩克利斯剑,一度高悬在劫后余生的唐山人头上。穿过40年时光,让我们看看唐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与死神较量创造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灾难突然降临时,有60万唐山人被埋压在倒塌房屋中。最先脱险的人们,想到的首先就是救人。每座楼房,每条胡同,每个工厂,有人的地方就有一幕幕感人的救人场面。
震后唐山的每一个成年人,或是救人者,或是被救者,或是被人救出后又赶着去救别人。仅唐山市区,就有二三十万人在互救中脱险。唐山每3个幸存者,就有1个是在互救中重获新生。
地震当时,开滦井下有1万多名矿工。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除坚守岗位牺牲和误入采空区的17人外,万名矿工安全脱险。他们借助昏暗的矿灯,冒着淋水从安全通道撤出。最深的从800米井下走上来,这相当于260层高的楼房。他们的安全脱险,创造了世界矿难史上的奇迹。
人民解放军在唐山抗震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76年7月28日上午11时,两支救灾部队分别从东面和西北方向跑步进入唐山市区。头戴军帽,肩负着抗震救灾使命的年轻战士,唤醒了死寂的城市。一片国防绿带来了生命的颜色……
7月29日上午,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在唐山机场正式成立。唐山抗震救灾,成为建国后人民解放军为抵御自然灾害,动用兵力、装备最多的军事行动之一。先后调集北京军区、沈阳军区、空军、海军、铁道兵、工程兵等部队,共有14万多官兵参加唐山抗震救灾。
唐山大地震后,发生17次5级以上余震。解放军指战员们,顶着频繁的余震,冒着生命危险,在骄阳烘烤和饥渴煎熬中,用双手,用镐锹这些最原始的工具,与死神争夺生命。最先进入唐山的某营,三分之二战士为救人指甲脱落,双手血肉模糊。
小战士王彦修壮烈牺牲,排长王宝中暑晕倒,蒙古族战士吴险峰身负重伤……为救唐山百姓,解放军官兵把生死安危置之度外。
灾难救援中有“黄金72小时”之说,在这个时间段内,获救者存活率极高。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指出,72小时后能救出活人,绝对是奇迹。但在唐山,这样的奇迹却不止一例:开滦矿工王树斌被埋倒塌楼房中,8天8夜后获救;中年妇女卢桂兰,地震13天后被北京部队某部救出……经过日夜苦战, 解放军官兵从瓦砾中救出1.64万多名被埋群众,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王树斌和摄影师常青在一起 白锦杰 摄
与环境较量创造医学史、运输史上的奇迹
大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后半夜,大多数人都被埋压在废墟里,伤势严重。仅唐山市就有重伤员13万多人。颅脑外伤,内脏损伤,脊椎受伤,严重骨折……死神在身边游荡。
解放军官兵救出废墟中被埋八天八夜的王树斌 常青 摄
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医疗抢险行动。6天时间, 283个医疗队,两万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奔赴唐山。开颅,开胸,截肢……就连一般医院少见的大手术,都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借助手电筒光亮进行。
上海医疗队到丰润当天,1000根导尿管就用完了。一晚上,发光5000多片止疼片。3天3夜,医疗队员没有合过眼。整整一个星期,大家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白大褂上全是汗碱。
一位曾在“前指”工作过的领导回忆说,当时曾设想在唐山周边建立临时野战医院,集中收治伤员。可10多万重伤员每天都在死亡线上挣扎,地震第3天,中央决定把重伤员转往全国各地。
遭受重创的唐山机场,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凭着最简单的通讯工具,用最原始的方法,调度人员成功指挥13种机型、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在唐山机场起降。震后10天,唐山机场空运转出伤员2万多人,运进救灾物资数千吨。
8月中旬,铁路、桥梁修复,火车成了运送伤员的主要交通工具。每趟列车的伤员都相当于一个中等医院的容量,沿途大站随时供给,补充药品、器材和食品等。后来统计,震后有7万多名伤员是由列车转送的,创造了中国和世界铁路运输史上的又一奇迹。
截至8月25日,共动用飞机470架次,开出专列159列(次),将10万名重伤员转往上海、辽宁、吉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11个省(市)和石家庄地区。
28天里,10万名重伤员通过空中和铁路转送到全国各地救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和运输史上都是空前的。
与瘟神较量创造“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
在全球灾害史上,一遍又一遍地重演着大灾之后疫病流行的悲剧。1945年9月23日,距离唐山市区50公里的滦县发生6.3级地震。震亡人数并不多,而第2年夏秋发生的瘟疫却夺去许多人生命。“午前为父刚送葬,过午自己又身亡”,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世界在看着唐山。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支援下,唐山打响震后防疫灭病的攻坚战,1900多台(件)消毒器械、5万多件防疫器械、460多吨消杀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唐山。
集中掩埋唐山市区10万具遇难者遗体;前后出动飞机141架次,喷洒杀虫药水40多吨;防化部队出动洗消车,成百上千援唐医疗队、防疫队和灾区医务人员,身背喷雾器,在断壁残垣中喷洒药物……
8月底,唐山控制了肠炎、痢疾。夏秋两季,还发放了50万份“痢速宁”,5万人份“乙脑二号”注射液。震后第一个冬春,唐山成人和儿童分别接种了流感疫苗、流脑疫苗。
这一年冬天,唐山防疫人员和2000多基干民兵,又多了一个任务:把埋在市中心区尸体全部挖出,迁入郊外8个公墓深埋合葬。1977年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唐山出动运五飞机,对市区、东矿区、开平镇和丰南县城,再次进行飞机喷药灭蚊蝇。专家说,这次喷药前做了不同蚊种的药敏试验,24小时蚊子的死亡率达到100%。财政极困难条件下,国家拨给唐山灾区防疫灭病经费750万元。
1977年,全市各种传染病发病数比上年同期下降71.02%。时任唐山市卫生局长的高鹤亭后来回忆说:“唐山震后卫生防疫用人之多、耗资之大、采用设备之新,是我从事卫生工作几十年闻所未闻的,即便是淮海大战和抗美援朝也不能比。”
与困难较量创造震后迅速复产的奇迹
作为重工业城市,唐山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袁宝华说,震后开滦停产,上海、北京、天津连连告急,就连朝鲜也不断打电话来要煤。鞍钢领导找到他说:“没有开滦煤用别的煤代替,一天少产两千吨生铁,等于一个钢铁厂啊!”
尽管矿井淹了,工厂平了,车间没有了,但唐山人的一种气概还在,一种精神还在。
1976年8月7日,震后第10天,马家沟矿出煤。随后,8月17日,赵各庄矿出煤;9月3日,唐家庄矿出煤;9月25日,林西矿出煤;10月1日,唐山矿出煤……
被誉为“矿山铁汉”的开滦劳模侯占友,震后带着医护人员和矿山救护队员,救出在井下坚持了15个昼夜的5名矿工。恢复生产中,他又一次站在最前面,带伤下到当初救人的八道巷,站在齐腰深的黑水中安水泵。一连几天,他和工友们一直在冷水中干活,后来不得不住进医院。
在开滦唐家庄矿,“矿山铁人”艾有勤拎起装有二三十个馒头,还有黄瓜、萝卜、西红柿和咸菜疙瘩的特大号干粮袋。这是艾师傅拼命加油的“草料袋”。矿工们知道他又要打连班了。
地震次年3月,开滦7个生产矿井全部恢复生产,创造世界复矿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在唐钢,全国劳模王益元领着大家恢复生产。从转炉到天车,从车间到渣山,到处留下他的足迹。8月25日,王益元小组炼出第一炉“抗震争气钢”,名扬海内外。
正是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唐山人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创造出神奇的“唐山速度”——
震后10天,产出第一车“抗震煤”;震后14天,唐山电厂并网发电;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争气钢”;震后一年,工业生产全面恢复;震后第二年,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197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唐山抗震救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大灾之下复产之快,堪称世界抗灾史上的奇迹。
孤儿不孤
唐山大地震留下了4204名孤儿。震后,国家在石家庄、邢台和唐山等地建立5所育红学校,集中收养2000多名孤儿。另一部分亲友收养的孤儿,由归口单位或民政部门负责各种费用。为使孤儿们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派专人负责他们的抚养、教育和就业。如今,地震孤儿中有近一半人成为各行业骨干,他们没有辜负社会对他们的期望。
生命奇迹
唐山大地震留下了3817名截瘫伤员。国际卫生组织曾有专家预言,由于生理、心理和治疗技术等方面原因,唐山地震截瘫伤员生存极限是15年。震后,国家对这些伤员进行了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在唐山建成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截瘫专科疗养院,并在截瘫伤员中多次开展疾病普查,对常见的褥疮感染、骨质疏松及危及生命的尿毒症等,进行预防和治疗。截瘫伤员也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常见病的方法和经验。地震过去40年,还有1128名截瘫伤员依然健在,最长者已到耄耋之年。他们打破了国外专家生存极限的预言,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