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唐山市第五医院精神科"六姐妹护理组"
环网 发表于:2016-9-6 10:3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713
同样的青春别样的芳华

——记者眼中的唐山市第五医院精神科“六姐妹护理组”

本报记者 角志伟 通讯员 张曙光 马文蕊

  编者按:
  8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8月“中国好人榜”,唐山市第五医院精神科“六姐妹护理组”榜上有名。这个护理组组建于1984年,历经三代,薪火相传,默默奉献,在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悉心照顾患者,注重护理创新,用爱和奉献奏响了白衣天使的动人乐章,成为我省医疗卫生系统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报今天刊发这篇通讯,让广大读者跟随记者的视角,感受第三代“六姐妹护理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以及她们带给唐山这座城市的正能量。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曾多次到访唐山市第五医院。日前,记者再次来到六姐妹工作的四病区,和这里的医护人员、患者接触,以新闻记者的眼光探寻第五医院六姐妹的四病区和其他综合医院的不同。这些不同,并非轰轰烈烈的大事件,甚至有人可能觉得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细节,不足挂齿,但作为记者,我们却更愿意絮叨这些小小的不一样。尽管都是医院,都是白衣天使,但此天使,非彼天使。
  不一样的打针服药输液方式
  在六姐妹的四病区接受治疗的多是重症精神病患者,他们常常伴随着狂躁、伤人、自杀等过激行为。和其他医院一样,这些患者身边也有一群漂亮、善良的白衣天使,但与普通病房的护士相比,她们的工作内容似乎更特别,主要就是和患者“斗智斗勇”……
  在人们的想象中,精神病医院不仅有铁窗,还应有手持电棍的防暴警察,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大概仅在治疗时才接触。然而在这里,医护人员与病人几乎是零距离接触,即使病人发病,也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六姐妹所在的四病区现有83名患者,是全护理病区,都是重症患者,很多病人因为无人照顾,需要医护人员全天24小时全程陪护。
  六姐妹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早晨6时挨个叫醒患者,检测生命体征,检查每位患者的眼睛、皮肤,察看有无发热、腹泻、红眼病等,防止交叉感染,6时30分患者开始服药。这与其他医院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服药过程。在其他综合医院,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一名护士推着小车挨个发药,送到每一名患者手中即可,但这里给病人服药,至少要3名护士一起执行:一名护士发药,因为患者不能辨别药的对错,所以需要护士有高度的责任感,决不允许让患者吃错药;另一名护士站在领药队伍的最后,观察每一名患者的情况,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发病,出现意外;还有一名护士要亲自看着每一名患者把药服下,因为很多病人是拒绝服药的,有时会把药偷偷藏起来,还有的人嘴巴特别灵活,把药藏在嘴里,假装吞下去,更有甚者,把药吃完后偷偷吐掉……所以护士一定要检查患者口腔,确认是否把药服下。
  再比如输液,综合医院的病人会主动呼叫护士去换药,但在这里,患者不会呼叫护士,而是需要护士挨个巡查,而且还得时刻提防患者把针头拔下来甚至吃下去。记者真觉得这是一项紧张、繁琐、细致的工作。
  不一样的病房
  早晨8时,医护人员交接班和早会。前一天值夜班的医生和护士交代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并针对治疗方法进行讨论。随后,医护人员整理患者床单,并检查是否藏有危险违规物品。
  “一切可能对患者或别人造成伤害的物品,都不能留在身边,甚至是牙刷和玻璃镜片的眼镜,都要保存在我们这里。病号服、鞋子等生活用品都是统一的。”护士长王磊这样告诉记者,很多患者存在伤人、自杀倾向,如果这些物品留在患者身边,都是他们自杀的利器。已经有5个多月身孕的段铮告诉记者,曾经有一名患者把病号服的两个裤腿系在一起企图上吊自杀,幸亏被发现并及时制止。六姐妹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经历。被打被骂一般都是在患者发病、情绪失去控制的时候。六姐妹中的佟艳静曾被一个身高超过1.7米的女“大力士”在发病时狠狠踢了一脚,以至小佟尿血3个多月。段铮手上一处牙印隐约可见,“这是患者发病时咬的”。患者辱骂医护人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至有人朝他们身上泼开水,打耳光,在发病时吃大便、塞到医护人员嘴里……这些镜头记者在其他任何医院都是看不到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记者还惊奇地发现,象征医护人员过膝的白大褂在这里,竟变成了分身的两件套。艾丽说,分身有利于近距离接触患者,当患者发病时,大褂容易被病人拉扯,久而久之,她们的大褂伤痕累累,大口子套着小口子,于是她们因地制宜,变成了如今的两件套,即使这样,这些工作服也常常是难逃厄运。
  所以当患者发病时,唯一控制的工具,就是绑住他们的布带子。这叫保护性约束,病人发病被绑在床上,医护人员每隔一会儿就要帮他们换一个姿势,防止手脚发麻或酸痛。“作为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我们知道患者发病时,行为不受自己控制,即使遭遇伤害,内心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愤怒。”护士长王磊说。六姐妹及这里所有医护人员的博大胸怀和宽厚仁慈的内心,让人充满了敬意。
  一个下午,患者午休后起床,记者跟随六姐妹中正在值班的段铮、艾丽和佟艳静来到封闭病区。所谓封闭,就是有一道铁栅栏门,平时是上锁的。记者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这些精神病患者,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恐惧的,但看到她们三人那样泰然自若地与患者拉家常,为一些不能自理的患者剪指甲、理发、洗澡,记者的心里一下就释然了。那幅图景很祥和、温馨,像一幅画定格在了记者的脑海里。在病房楼道中间位置是一间厕所,在厕所的墙上有一扇20厘米见方的小窗。这扇小窗的设置,记者觉得有点奇怪。佟艳静说,这是为了方便观察上厕所的病人,有时他们会在厕所发生状况,如一些自戕行为或者女病号的生理期等等,这些她们都要考虑到。厕所对面,是活动室兼餐厅,这里有桌椅和电视,记者到来时,正值午休后的活动时间,他们静静地看着我们,多数眼神是友善的,并没有仇视或者防备。整个一下午,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恰恰说明六姐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不一样的医患关系
  “患者平时对我们很是依赖和信任,因为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发病是有周期性的,来接受治疗也不是一次性的,他们和医护人员共处的时间很长,最多的长达30多年。”护士长王磊,中午刚过就匆匆从家中返回,见到记者就忙不迭地介绍病人的情况。在六姐妹工作的四病区,有一对患者姐妹已经将近60岁,在这里和医护人员朝夕相处了30多年,她们只有一个90多岁远在上海的老父亲,所以这儿就是她们的家。平时穿的衣服、日常用品等都是姐妹们从家里给她们带。说到这儿,记者就想起上周采访结束时,已是下班时分,我们准备搭佟艳静的车回单位,一上车,我们的脚下就呼啦一下蹚到了一堆小纸盒。小佟不好意思地说,由于天气热,她上午给病号们买了一兜子冰块,让他们解暑,这是冰块的包装盒子,还没来得及收拾。记者问:“谁花钱啊。”“我自己啊”,她脱口而出。“平时你们给病号买东西都是自己花钱吗?”“是啊”,她瞪大眼睛看着我们,好像我们是外星人。其实这个镜头纯属意外发现,但透过这个镜头就让人看到了背后无数的故事。对那些没有家属关照的老病号,她们更是关爱有加:佟艳静凌晨4时起床给病号包一个肉丸的饺子;病号感冒咳嗽,艾丽从家里煮好了酸梨汤端到床前;老病号家中无人照料缺乏营养,段铮买来牛奶、煮好茶叶蛋看着病号吃下。在这儿记者还是不能免俗,还得说那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话。
  不一样的医患关系,不仅指病人住院期间,当然也包括出院之后。艾丽告诉记者,在其他医院与出院后的患者重逢可以尽情地打招呼,拉家常,而他们却只能与患者默默地用眼神交流,互致问候,从不主动与患者打招呼。李广田主任风趣地称他们为和平时期的“地下工作者”。这种从患者角度出发的尊重、理解,让人如沐春风,更是一种崇高职业精神的体现。
  不一样的照料方式
  六姐妹护理的病人很特殊:身体不舒服了不会说,需要她们去观察发现;洗头、洗澡、剪指甲统统依赖她们来完成;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们还要陪着病人聊天……事无巨细,关怀备至。
  一次,一位“三无”患者入院,身体极度虚弱。六姐妹中的艾丽刚把她扶上床躺下,患者就腹泻,弄了一床一裤子的大便。艾丽二话没说,立即打来热水为患者清洗、更换衣裤,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留心患者向她吐口水。当艾丽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记者的第一感觉这就是天使们的日常工作吗?事实告诉我们,是的,因为她们是一群负责任、肯担当的别样的天使。
  还有一次,一位患者向护士连说带比划,表情痛苦,并一遍遍往厕所跑,六姐妹中的段铮意识到患者一定是便秘,于是毫不犹豫地戴上手套,用手指轻轻地为患者抠出大便。这样的事,有时连患者亲人都难以做到,可这群年轻美丽的80后姑娘们居然无怨无悔地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工作。
  这一切都源于这里患者的特殊性。正因为如此,姐妹们的夜班就极为劳累和疲乏。一个夜班下来,不补上一天的觉,绝缓不过劲儿来。夜班护士每15分钟至20分钟巡视一次病房,要用手电筒逐一查看每位病人有没有呼吸,有没有假睡,有没有发生躯体疾病,还得看有没有蒙头睡觉的,如果口水等分泌物过多,还要帮患者把头转过来。在重症病房门口,记者看到一张桌子和一长条椅子,桌子和长条椅子就是姐妹们夜间专门护理重症病人用的,每当夜幕降临,姐妹们就静静地坐在这里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重症患者,而这个长条椅是巡视回来略作休息用的。长条椅有一个门口那么长,有多宽呢?记者目测大概只有30厘米,特别窄,也就是说,上夜班的护士累了,只能在椅子上稍坐一会,是不可能躺下休息的。当时记者的感觉是这里的患者真幸运,他们遇到了一群充满人文关怀和博爱情怀的人间天使。
  记者手记
  多年来,每次采访结束,记者都习惯记一段手记。那天采访回来记者手记是这样写的——
  当我们对某些事物无知时会有误解、恐惧。做记者后,我们常常想,有机会的话,对自己陌生和恐惧的人和事要走近看一看。精神病人和精神病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采访前,记者跟同事们聊天时说起,据说每个人都有点精神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深入了解,我们打消了心里对精神病医院的恐惧。
  此前,对精神病医院的认识,记者仅仅停留在影视剧的印象中:紧锁的大门、各种奇怪的“疯子”、刻板的医生和护士……然而艺术远没有生活精彩,那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有温度的原生态生活是任何艺术作品无法企及的。
  职业特点让记者盼望今天采访过程能出现某些意外,但是,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发生。看起来,这里和其他医院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一些小小的不一样而已。
  著名作家迟子建说过,“小人物身上也有巍峨”。是的,小人物也能发出大能量。六姐妹的故事恰如其分地对此作了诠释。而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像六姐妹一样平凡的小人物在用德行和修为滋养着社会风气,温润着一座城市甚至整个社会。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最美追梦人!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