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01作者刘建明近照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10分,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事发当天清晨,几个喜欢晨练的列电人碰面后相问着:“夜间发生地震啦?”“是吗?没有感觉呀?!”一位单身职工说:“我们住在二楼上,有震感。”值班人员告诉我说:“咱们的车厢都晃动时间不长。”大家在议论着,有人插嘴说:“八成是去年营口地震后的余震。”1975年2月5日,营口、海城发生地震时,新4、5站人员正在旅大电校培训。所以,大家都没在意。 一、新4、5列车电站概况继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华,签订了两台燃气轮机进出口合同。原第4、5列车电站,都是美式快装机组;1974年初,陆续下放给地方经营。列车电业局为了补上尚缺的列车电站序号,把这两台列车电站确定为新4、5列车电站。因为同在一处调试验收,并网发电,故启用新4列车电站公章,称之为第4列车电站。 配图02中加代表在新4站前留影(1975年于大连)
加拿大制造厂华裔负责人(前排左4)、工程师(后排左2 、右4),旅大电力局副局长高本义(前排中)、列车电业局谢芳庭(前排右2)、戴耀基(前排右4)(图片由谢兴年提供)
两台列车电站,于1975年5月海运到大连香炉礁码头,发电厂址坐落在甘井子区北山村南侧山脚下。当年8月,正式并网发电。在一年试用期间,基本上处于满负荷状态下,运行正常。 新4、5站的特点是:单机容量较大(9000千瓦),仅有动力设备车和主控制车两节车厢;自动化程度高,值班人员少。
原第39列车电站厂长葛君义同志任书记,统管全面工作。我任副书记,分管电站生产。电站下设气机、电气工段、技术组、热工组、管理组;燃油供应,由甲方负责(含人员)。 配图03在新4站安装调试时留影(1975年于大连)
谢芳庭(右1)、戴耀基(右4)、朱若虹(后排左1)、宋希云(前排右2)(图片由谢兴年提供)
二、紧急调迁令7月28日下午3时许,旅大电力局打电话说:“部里指示,紧急调1台机组赴地震灾区。具体调往地点尚待确定。你们马上做急调准备!” 接令后,电站召开紧急会议,对有关工作做了详细地研究和布置。要求各负其责,分头行动。由于遇到这样的紧急调动,确实有些紧张。 首先,确定赴灾区的选厂人员,确定由我和气机技术员朱若虹、气机工段长刘兆明三人组成。 选建厂址的快慢,关系到列车电站向灾区送电的时间。只有厂址选得好,建得快,列车电站才能早到灾区,尽早发供电。 朱若虹同志,大学毕业,上海人,在第51列车电站工作多年,聪明好学,是个很棒的技术人员。
配图04朱若虹(后)在新4站控制室
刘兆明同志,1963年保定电校毕业,先后在第31、32列车电站工作,经验丰富,技术全面,是燃机列车电站的绝对骨干。 配图05第31列车电站全景(6200千瓦燃机)
选厂小组面临的难题,是手头没有现成的资料。因为两台机组刚刚进口,还处在试用期间。调迁选厂之类的工作,尚未列入正常的工作日程。碰到如此重要的突发事件,三人小组接到指令后,连夜准备建厂资料。 我作为电站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心里确实有点紧张!出门前,心里还一直琢磨着:新机组,新人员,投产只有一年时间,这马上又要到灾区立刻供电,这副担子实在太重了!我夫人看我心情沉重,也急乎乎地说:“唉啊,别瞎琢磨啦!有用吗?上级令已下,你们赶紧走人。灾区那边还缺电哪!!!”
三、选厂小组奔灾区按照上级指令,我们3人小组于7月30日轻装登程。路经沈阳,到东北电管局更换介绍信之后,就乘火车直奔秦皇岛。 由于强烈地震造成铁路中断,火车车次大大地缩减,快车也取消了。慢车车厢里也不像往常那样,人不多,大部分是短途乘客。人们议论的全是大地震,说什么的都有哇。对这些议论,我们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只嫌火车跑得太慢…… 傍晚时分,客车停在了山海关货场,不再前行啦。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好求助于货场值班室。当我们将肩负的任务说明后,他们的负责同志说:“再过一会儿,首趟货运列车将试着往灾区开行。火车能往里(指震中)走多远,要听前方指挥。你们可以坐车尾上,到秦皇岛时给你们停一下车”。当时,每列货车上装的都是救灾物资,都挂有尾车,车长就在尾车上。我们想,反正天已经漆黑了,只好如此了。 由于路基、桥梁的状况如何,司机师傅全不清楚;沿线又一个信号灯都没有,只是经过车站时,能见到值班人员手提的小信号灯。火车行驶的速度非常慢,有时候,竟不如人走的快呢! 几个小时过去了,火车终于停下来。我们静候了很长时间,火车仍然停着不动。我们3人心想,下车看看吧。这是个车站,站台一片漆黑,通过值班员拿着的小信号灯,隐约看到搭了不少的小窝棚。“请问师傅,这是什么车站?”“滦县”“不是秦皇岛吗?”“早过了……”后来才知道,由于司机师傅一时的紧张,把停车的事给忘了。 东方一发白,我们3人就到车站广场南边的国道上,拦截开往东北方向的汽车。中午时分,终于抵达了秦皇岛市。
四、接头与选址行前,上级指示:“选厂人员到秦皇岛后,直接找秦皇岛电厂的副厂长王凤鸣同志。”秦皇岛电厂坐落在北部山区,在市内设有办公处所。王副厂长已经在急切地等候着我们。我们3人一路上只吃了些自带糕点,王副厂长执意招待我们一饨便餐—面条儿。 饭罢,王副厂长即领着我们与相关人员乘车去市委大院。市领导都在汽车上(大客车)办公。午间,在市委副书记高良壁同志亲自带领下,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选址地。 先后考察了两处,最后选定在该市“河东”(此地后来建成为一个煤港)。南边是大海,东南方向有油码头和交通部航运五队。北边是南李庄村。 该处地势平坦,原有一条不经常使用的铁路专用线;专用线两侧是玉米地。距龙家营火车站,只有几公里。非常适合我们列车电站使用。市领导拍板定案,要求各方立即进行相关工作。 次日,我们就列车电站建场的技术规范、有关工作等,与当地相关各方进行了有效地沟通、做了详细地安排。重点是列车电站专用线、架空线、燃料供应等生产上的事。生活设施方面的事,在那个特定时候,根本就无法往桌面上摆。尽快向灾区供电,才是当时的“唯一”啊! 五、列车电站调动与并网发电灾区建厂工作顺利开工后,在葛君义书记领导下,大连这边的调迁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毕,机组完全已经处于了一种整装待发的状态。当年,我是33岁;葛君义同志,比我年长几岁。因此,赴灾区这种比较辛苦的任务,由我来承担是义不容辞的。我俩就人员、备品配件、材料等诸多事宜,一一作了安排。只待发车命令的下达。由于秦皇岛暂时条件限制,新5站赴灾区人员必须轻装,故家属和备用人员留在了新4站。 几天过后,前方施工完毕。新5站快速往灾区进发。列车电站几个押车职工说:“我们列车电站在奔往灾区的途中,可谓是一路开绿灯。仅在途中换了几次火车头,停留的时间都很短……” 5站职工,是先期抵达秦皇岛的。机组一到,马上投入了工作。1976年8月10日,新五站在秦皇岛正式并网发电。日发电量为20余万千瓦时。本市广播电台、有线广播,都做了即时简短报导。新5站顺利地完成了快速调迁任务,为地震灾区送去“救命电”,让列电人颇感欣慰!
六、人在灾区首先,我们把安全生产置于首位。前边已经介绍过本机组的概况。该机组主控制盘上只设有“启动”、“停止”两个按钮;也就是说,靠人来操作的只有这两点,即“开机”和“停机”。 譬如说“开机”,值班员按下“启动”按钮,机组点火、升速,直至各项调整(如电压、频率),并网发电,全部自动进行,一气呵成!机组的监测、调节、保护,全是自动的。 由于机组进口时间不长,我们对它还不是那么的熟悉,因此,特别担心它在运行中发生什么故障。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经常守候在列车上,一旦出了问题,便可以及时处置。 先遣人员到灾区后,是住在自己搭起和“宿舍”里,即:把腊木杆绑在单人铁床的腿上,支起防雨篷布。“男宿舍”,在专用线的东边;“女宿舍”,在西边。八月份,下雨还不少,正所谓“七下八上”嘛!尤其是大雨多,“宿舍”经常漏水,还伴有蚊虫的叮咬。吃饭、吃水,都要到附近的交通部航运五队去,往返将近一公里。电站也一直没有建食堂,值班人员的夜餐全是自己解决。入冬前,临建平房宿舍建成,总算有了安身之地。 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看病、打个电话,都要到市内去。子女上学到河东小学,全靠步行。每当碰到拉木头、拉煤等运货的大马车,小孩子们就爷爷、叔叔地叫,希望能坐上车拉一程。在这种条件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虽然提不上去,但是学还是要上的啊! 新4、5站人员配备,本来就先天不足,唯一的一个技术员又留在了4站。两个站分开之后,5站的问题就更突出了。新5站的气机、电气专业无技术员,工段负责人的担子,自然加重了。热工仪表是新4、5站的重点专业,所有自动装置全属它管。5站只有潘世光一个人,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过来的。管理人员仅两人,组长张树仁,财会1人。多是1人兼数职。我自己统管全站工作,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七、灾后的日子里5站快速调迁、安全平稳地并网发电之后,人们慢慢地也踏进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8月15日,开着列车电业局调拨的崭新的东风越野车,拉上慰问品,5站的几位代表专程去第52列车电站看望列电同仁。看到那悲惨的场景,我们纷纷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返回5站时,已经是深夜了。 8月的秦皇岛,天气还不是很凉;特别是中午,有时还很热。休班的职工,离开轰鸣的机组,奔向大海,以游泳来缓解多日的紧张和疲惫。 陈海冰同志是大连人,旅大电校1967年的毕业生,身体特棒,水性更好。他经常带着站友到海边,自己潜入海底,抓几只海参给大家改善一下生活。有的海参竟有10多公分长,很鲜!当然,很好吃啊! 8月的雨水也挺多,土路旁边到处是小水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鱼虾。休闲时,人们可以去捞鱼、掏鱼。掏鱼,就是堆个土坝,拦住水,把水淘干,鱼虾自然就剩在水沟里了。孩子们很愿意干这事! 1976年9月9日,我和甲方代表乘北京吉普车,从北京返回秦皇岛。下午3点多钟,汽车刚刚驶过滦河大桥,车装收音机里反复播放哀乐,一遍又一遍……后来,播音员说话了,啊!声音那么的低沉:“各位听众,16点有重要广播!”又是一遍一遍地说。“准有大事!”车上的人猜想着。“停车!”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了!无人说话,吉普车急速回奔。我回到电站,已经6点多了。同志们迎上来,他(她)们眼里都含着泪水,有的竟哭出声来。大家互相安慰着,相互拭去眼泪。伟人逝世,举世悲痛! 鉴于5站缺员较多,列车电业局陆续从兄弟电站调配人员。除了机电专业之外,还有技术员、材料员、医生,以及电站领导干部。由于当时临建住房有限,很多后续人员,只好到南李庄村租住民舍。 待唐山电厂陆续恢复发电之后,5站处于停产状态。我曾多次陪同秦皇岛市“革委会”工业科张科长,去水电部、列车电业局,商谈续用5站之事,均未果。 停机期间,我们自己动手,把3辆自备油罐车全部加装了蒸汽加热器。气机工段在刘兆明同志的带领下,冒着酷暑,钻井油罐里,进行钢管铺设和实施电焊(油罐车顶上的孔口,直径不足1米)。王述祖同志,从第15列车电站调来时,并不是焊工,但焊工技术却很棒。竣工后试压,点滴不漏。列电人,老师多面手! 5站待命期间,曾分别赴吉林省延边造纸厂(是日本早年建的)、葛洲坝电厂、河南省南阳油田协商租用事宜,均未果。1980年5月,5站从秦皇岛返回大连,与4 站合并在一起。1983年4月,交给旅大电力局,正式落地了。 在灾区运行期间,新5站一直处于安全运行状态,顺利地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作为一个列电人,回首以往,颇感欣慰!
●附录一、第5列车电站赴灾区人员第4列车电站党支部副书记:刘建明管理组:张树仁(组长)、冯月华(财会)、申长利(汽车司机)气机:刘兆明(工段长)、陆祖明、吕万萍、周学海、关燕玲、丁科选、郝玉凤、田素云电气:李文松(负责人)、陈海冰、叶丰江、赵炳新、贾佩君、贾永秀、路陆、栾玉琴热工:潘世光(注:或许有遗漏,在此致歉,敬请指正)
二、第5列车电站秦皇岛厂区布置示意图
三、新4、5站的领导1974年10月,4站(两站统称),葛君义、刘建明。1976年8月,5站,刘建明,曹志文(原16站),刘恩录(原32站)。1979年5月,我调出列电系统。详情待述。
四、关于“旅大”和“大连”当时,称"旅大电力局",并没有“大连电业局”。“旅大电校”,后称“大连电校”。
(2016年8月于河北廊坊;通联:何浩波) ●作者简介
刘建明,1943年6月生,河北省固安人。1963年9月,保定电校毕业,分配到第31列车电站。1968年12月,调第32列车电站。1973年2月,任第32列车电站副指导员。1974年11月,任新4站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8月,任新5站党支部书记。1979年5月,任中石油管道局技工学校任教务科教研组长、总务科支部书记、副科长、实习工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等职务。1998年5月,提前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