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测绘记事
唐山信息港 发表于:2016-9-27 01:41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4426
e769b667ad424895ad107335fc067a61.jpg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强度7.8级的大地震把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瞬间化为一片废墟,24万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
唐山地震后余震不断,严重威胁着周围地区,尤其是首都北京的安全。国家测绘总局紧急调集力量赶赴唐山,开展灾后重建测绘保障。1978年初,陕西省第二测绘大队从各个测区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成联合中队奔赴灾区,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此时,全国有上千名测绘工作者云集唐山,奋战在一线。我们一组组长是张德中,组员有杨荣、何应雄、景文炳和我,4个测绘小组总共约50人,住在开栾煤矿第三招所的简易防震棚中。
当时的任务是1:5000像片图测图,组长安排杨荣、景文炳、何应雄和我负责测水准,打高程碎步点。第一天,我和杨荣去寻找水准点,了解一下交通和地形地貌等情况。灾区的受损程度触目惊心,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到处是断壁残垣,周围的田野中一片片坟茔令人胆战心惊。偶尔见到老乡,一个个愁眉苦脸,无意间谈到地震,他们便泪流满面。我们回到驻地,向组长说了这个情况,组长说:“以后出外作业,不要说地震,说我们搞测量是为了建设新唐山。”
记得5月16日清晨,吃过早饭,我扛着水准仪,景文炳和何应雄扛着标尺,杨荣拿着选点像片和其它外业用品,每个人都背着灌满凉开水的军用大水壶,开始了一天的外业工作。出测前,大队领导在动员大会上说:“全队职工要振作精神,斗志昂扬,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为建设新唐山作贡献,为测绘人争光,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这番话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每个人在观测中都特别小心谨慎,严把质量关,为建设新唐山贡献一份力量。
工作紧张而辛苦。大家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匆匆吃过早饭便奔赴测区工作。忙乎一上午,中午便席地而坐,啃着干馍,就着咸菜,喝着凉开水,草草填饱肚子,然后接着干,直到日薄西山。回到驻地吃过晚饭,计算一天的观测成果,整饰像片。那时没有计算器,用算盘计算高差,再用高程误差配赋表计算出每个点的高程,再转绘在像片图上。每天做完这些工作,常常已是深夜。
唐山大地震后余震频频发生,地震预报经常发布。我们住的是简易防震棚,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在计算时,发现顶棚吊的灯泡在剧烈摇晃,算盘和水杯在桌上蹦跳,防震棚咯吱咯吱乱响。不知谁喊了一声:“地震了,快跑呀!”我们惊慌失措,全跑到外面。电全部停了,四周漆黑一片,站在地面上好像踩在棉花上,左右摇晃,那情景十分恐怖,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心惊肉跳。第二天听广播了解到,那是一次4级左右的余震。地方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样的余震经常有,你们刚来,慢慢会习惯的。记着房门不要关紧,通道上不要放东西,睡觉前手电筒放在床头边,鞋袜衣服放在顺手的地方,一旦发觉地震了就往外跑。”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些防震的基本常识。
测完骨干水准,我和杨荣、景文烦测高程碎部点。农田中玉米长得很高,3米标尺在庄稼地里很难被观测到,所以进度很慢,大家都很着急。最糟糕的是,在玉米地或芦苇丛中测量,里面闷热难当。天公也不作美,睛雨交加,时而骄阳似火,时而阴雨连绵,田地里泥泞难行。小组开会研究作业方案,组长张德中说:“大家外出都很辛苦,特别是你们测高程碎部点的更辛苦。看见你们脸上、手上被玉米叶和芦苇刮了那么多伤痕,真的好心疼。以后外出,领口翻直,袖口扎紧,标尺上再绑上一根一米左右的竹竿,插上测旗,增加高度。都把口哨带上,跑到隐蔽的地方,吹吹口哨,晃晃标尺,仪器尽量选择往高处架。”
为了建设新唐山,使灾区人民早日恢复家园,减轻他们心灵上的伤痛,我们头顶烈日,脚踩泥泞,不怕苦,不怕累,抢睛天,战雨天,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地完成了测绘任务。大队决定对唐山抗震救灾测绘人员给予表扬,每人发一个黑色人造革皮包,在北京整休两天。大家那时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天安门在我们心目中多么神圣,大家都很兴奋、很激动。记得我们当时住在距离天安门广场不远的一个招待所里,小伙子们用沙纸打光毛皮鞋,擦上黑鞋油,女孩们把宽宽的工作服连夜改成合体的衣服,大家都跑到广场上照像。第二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毛主席遗容。
转眼间,40年过去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唐山早己矗立在华北大地上,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