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开嶂,原名作霖,字小川,同治九年(1870年)生于直隶省丰润县(今河北省丰润县)南青坨村。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发起组织北洋铁血会,任总理。辛亥革命时参与发动滦州起义等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被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军临时大元帅。1945年8月7日,丁开嶂与世长辞,享年75岁。
“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先府君以直隶总督袁世凯报送,入堂肄业。”(丁文隽在《先府君行状》),当年丁开嶂是在袁世凯的推荐下,才来到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甲班第一班读书,毕业时获“奏奖”文科举人。
“当时袁世凯一定想不到,这位自己大为欣赏的年轻人,日后组建了辛亥革命时期北方最大的反清组织‘铁血会’,变成自己最头疼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1903年4月,清政府准备与沙俄订立中俄密约,接受俄国提出的无理条款。京师大学堂师生群情激愤,要求政府“力拒俄约”。丁开嶂与同学张榕、朱锡麟去东北组织革命军抗俄救国,三名学生的革命道路有了不同的结果——朱锡麟创立的东亚义勇队,不久被沈阳清兵将领曾琪抓获;张榕创立关东独立自卫军,后退避天津;没钱没人的丁开嶂在奉天团结“学界志士”和“绿林好汉”成立了“抗俄铁血会”。
“纠合海内外学生、将弁及直、奉、吉、黑四省之绿林领袖。痛心疾首,透爪裂目,必食俄人之肉,寝俄人之皮而后快……务使二十世纪之万国记载,大书特书曰:‘中国抗俄铁血会,大败俄罗斯于东清而后止。’。”这篇100年前丁开嶂化名丁开山,以抗俄铁血会首领的名义撰写的讨伐俄国侵略者,征召铁血会会员的檄文,充满了痛失国土的悲凉,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精神振奋。
就是这篇刊登在上海《大陆》杂志上的檄文,传至东三省,群情激奋。当年,丁开嶂组织了二十八路首领,在东北各地相继发动了“田立本支台子之战”、“冷振东牛家屯之战”、“宋三霸狼头山之战”等一连串激烈的抗俄战斗,给沙俄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
“如果没有铁血会在北方强大的武装斗争基础,如果没有铁血会将要举行北京‘二次起义’的确切情报,在北方革命党人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清廷是决不会主动退位的。”
1906年冬天,丁开嶂由商启予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烟台支部)。转年,丁开嶂、秦宗周等革命党人以唱戏的名义,在丁开嶂家乡——丰润南青坨村的三官庙,成立北振武社,作为铁血会总部。
丁文隽撰写的《丁开嶂与铁血会》一文里记载,当时丁开嶂麾下“铁血会”的势力“东极辽河,西达晋北,南临渤海,北尽朝阳”,全军达10万之众。
至此,抗俄铁血会改名为北洋铁血会,分为京东、京北、边外、关东4个支部,与孙中山的南方革命相呼应。当时,人们就有“南有孙中山,北有丁小川(丁开嶂)”之说。
1911年12月2日,铁血会的主要领导人孙谏声代表铁血会集体加入“同盟会”。从此,铁血会在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清革命斗争。
其中,被民国政府称为“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的滦州起义,是“铁血会”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滦州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制定了对内对外政策,以清军下层官兵(90%为铁血会会员)为主,“铁血会”实际参加起义的人数近2000人。
滦州起义失败后,未能及时出城的铁血会会员、军务部长孙谏声被俘,牺牲后又被割掉头颅、剖腹取心。正因为受到孙谏声的影响,参加“滦州起义”的冯玉祥和鹿钟麟在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最终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如果不是清民政部大臣赵秉钧来报,袁世凯万万想不到,自己曾经大为欣赏的丁开嶂,不仅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还是一心推翻清廷的“铁血会”领袖、铁血军军长、“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军临时大元帅”,意图于1912年除夕夜,各部军精选3000壮士,潜入北京,在1912年除夕夜,分路攻击清廷各衙门,全军在北京等多地同时起义。
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铁血会全军起义的计划随之流产。
民国建立后,丁开嶂回到老家河北省丰润县南青坨村专心著书。他在村外的土坡上建一茅庐,起名“独醒庐”,自号“卧虎先生”。自从右臂残疾后,丁开嶂用一条布带缠住右臂,端坐书桌前,左手依然能写出工整灵秀的小楷,每天写到更深夜静,即使“三伏天”也如此。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光复祖国河山,丁开嶂写出了《收复东北大计划》。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自己的御敌主张,以及收复东北辽、吉、黑三省的方法步骤,力主国共合作,共同驱除日军。
“凭高北眺,心头恨比乱山多。欲呼中原铁骑,踏陷扶桑万里,挟策莽奔波。对镜莫伤老,壮志挽银河!”
1937年,67岁的丁开嶂在家中听到卢沟桥事变的消息,非常气愤,把手中的杯子摔在地上。他还想组织人去抗日,但是已经组织不起来了,只能痛心欲绝地写下了《水调歌头•国难》。
1932年,抗战前夕,丁开嶂被推举为国民政府议员,参加洛阳的国难会议。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而丁开嶂主张国共合作,会上一个响应他的人都没有,丁开嶂气得拍桌子走人。
丁开嶂一生著有近百万言的著作。在日军侵入华北时,丁开嶂离家外出,家人害怕日军看到文稿,将两大车的藏书拉到村西焚烧。丁开嶂回来后,痛心疾首地说:“毁书胜过毁我!”
1945年8月7日,75岁的丁开嶂在家乡河北丰润南青坨村病逝。国民政府专门派国务委员张浦全送来褒扬令:“丁小川早岁加入同盟,致力革命,辛亥武昌起义之际,倡率冀辽察绥各省志士,遥为声援,促成光复,沈阳事变,著论收复东北大计,颇足振起颓流,旋参加国难会议,主张协力救国,尤具热忱,七七事变后,逐迹乡居,忠贞不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