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一场大地震,消逝了唐山整座城市的地平线。循着徐帆、陈道明、张静初、李晨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场景,来到唐山大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回望地裂40年后的记忆与重生。
碧空之下,闲步徜徉在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感受40年前地震来袭时,自然无情,人间有爱。
唐山地震遗址博物馆里,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震后唐山的千疮百孔,工业、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生活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在那样的艰苦岁月,人民军队在第一时间开赴灾区展开救援。简易的救援工具与落后的医疗条件也难不倒誓与自然抗争的人们。
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即使条件艰难,也要保证地震灾区拥有充足的医药卫生物资。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可谓是倾举国之力,共渡难关。
震后的唐山人,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支援下,用苇席、油毡、砖石等极其简单的材料,至入冬前,搭建起40多万间简易房屋,基本解决了震后的居住问题。许多唐山人就在这样的简易房屋中居住并生活了3-5年。
此前,小驴曾一度认为3岁的小朋友基本是看不懂博物馆的。而这里却是个例外。一起同行的3岁小宝贝,不停的在用他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解读在博物馆中见到的震后景象。“车车坏了。房子坏了。大桥坏了。”似乎,这足以让他明白到“地震”这个词的含义,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人类对于灾难,也许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力。
当参观到震后40年来飞速发展的新唐山时,小宝贝异常兴奋。图片给予的视觉冲击力,在他懵懂的认知里生了根。
遗址公园废墟下的花朵诉说着唐山这座城市的新生。眼前的这片遗迹曾是唐山机车车辆厂的铸钢车间。由于此地位于当时地震构造带北西侧1公里处,厂房仅残留下部分扭曲、倾斜的立柱与周围墙,其余全部倒塌。
厂房东南处的砖砌烟囱原高35米,地震时断裂成三截,现仅存19.1米。
眼前残存的遗迹不禁使人回想起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地震来袭时人们的挣扎、哀嚎与无助。零落的屋瓦墙垣是生命单薄脆弱的怅然,屹立的建筑结构是人性至真至善的铭记。
巨大的老吊车轰然倒塌,高大的楼房瞬间夷为平地。虽然是电影中为塑造唐山大地震场景时所设计的特效,却又来源于曾经发生过的真实。
安详平和的水面上映出湛蓝的晴空。曾经笔直的运输铁轨现已曲曲折折且出现沉降,化为了地震遗址公园中心水池的一道风景。
空旷的遗址公园里宁静无声。一队成群的飞鸟打破了遗址公园内的沉寂,时而低空掠过水面,时而振翅高翔天际,不停的往返盘旋不愿离去。
挣扎中伸出的手是生的渴望。不禁使人联想起《创世纪》中上帝与亚当隐约触碰的指尖。遗址公园中心的雕塑再现了经历大地震的唐山人互助帮扶、众志成城的一幕。沉重巨大的楼板也压不垮顽强的唐山人。
与地震遗址博物馆并立的建筑是2008年为缅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所修建的纪念墙。
纪念墙共分为四区,每区有A、B、C三道墙,共12道墙,其中10道墙的正反两面均刻有遇难者的姓名。墙面被划分为15行24列,纵横交错形成小块的石碑,每块小石碑上工工整整的嵌刻着40个名字。粗略估计也要有20多万人吧。
还记得在电影的结尾,一位幸存者来到这里看望逝去的亲人。老人骑着自行车从一道道摆放着菊花的黑底金字纪念墙前经过......
清明刚过,还会有三三两两的人来此祭奠逝者。一位白发老人顶着刺眼的日光,在墙壁上寻找着家人的名字。还不时向他的子女们和孙辈们讲述当年的过往。
时间就永远定格在了这里。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再回首,已是4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