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天气转凉。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台位之间,生产气氛热烈不减。此时,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张雪松正在调试一台3米多高的工业机器人。
"下一步,机器人就可以用来打磨车体焊缝,以后越来越多的手工活儿被机器人替代,大家的工作轻松不少,质量更有保障。"一身灰色工装,一副黑框眼镜,张雪松面对工作时,身上充溢着自信而执着的"气场"。
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标杆,25年来,张雪松对一线操作技术总是情不自禁地孜孜以求,潜心钻研,一次又一次攻克技术难关,带领工友们奋力追赶并创造着国际先进的高铁制造技术。
一口一口"啃出来"的动车组车体
1973年出生的张雪松成长于铁路社区,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铁路上的事儿,使得他从小就对铁轨上奔驰的火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1992年,从技校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中车唐山公司,成了一名铁路技术工人,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他倍加珍惜。
2004年,国务院提出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拉开了中国高铁建设发展的帷幕,中车唐山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005年,中车唐山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使这家长期从事传统铁路客车制造和修理的百年老厂,一举站到了世界顶尖技术的最前沿。张雪松也因此与高速动车组结缘,凭借自己13年的实践积累和技术沉淀,他主动迎接了人生的新挑战——研究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的生产技术。
"当时面临的第一重考验,就是怎么提高铝合金车体焊接精度。"张雪松被任命为铝合金车间的铆钳班班长,带领16名工友在一个月内造出了270公里试验车体,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铝合金车体与传统的碳钢车体完全不同,极易产生焊接变形、翘曲等技术问题,高速运行的动车组对车体焊接要求相当高,一旦产生变形或缺陷,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公司还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和相应的设备、工装与工具,张雪松和工友们更是连见都没见过这种新的产品和工艺。
"从来没干过,得摸着石头过河,哪能轻易认输呢?作为唐车工人,面对技术难题就不能退缩,要一口一口地啃下来。"张雪松回忆起当时自己的想法。
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从一个个零部件开始,自己和自己"死磕"。大家一个一个的小截面反复实验调整,2米成功以后延长到5米,5米成功以后延长到10米……历经上百次试验,他们终于制作出焊接夹具、装配定位板、反变形工装卡具等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为动车组整车生产制定出了"中国制造"的技术参数。
试制铝合金车体的成功让唐山公司有了底气,张雪松和工友们却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铆钳班成为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火种,很快,班组的工友们便被分配到其他班组担任班长或者骨干,一场轰轰烈烈的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序幕从此拉开。
2008年4月11日,当第一列国产CRH3型高速动车组在中车唐山公司下线,我国终于跻身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装备的国家行列,而此时的张雪松却瞄准了一个新的挑战,做出了一个让工友们感到意外的举动——"改行"大型数控设备的装调维修。
为洋设备"开刀",开出了大文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速动车组开始大规模生产后,如何让生产线上的几十台进口数控设备不"撂挑子",让设备加工能力转化为生产规模,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张雪松算过一笔账:"车体生产中,一台设备出问题可能会造成整条生产线停工。请外国专家来修,从上飞机就开始计费,工时非常贵,还总会受制于人。"为挣脱这个束缚,张雪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如"转行"去搞数控机床维修,给洋设备"开刀",保证设备完好率,提高设备产能和工作效率。
其实,早在2004年,张雪松就开始接触数控机床了,那时每当遇到设备故障,大家连说明书都看不懂,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这项技术。
张雪松先后多次报名参加公司组织的数控机床培训,他买来书籍自学,不仅学习数控机床操作,而且专攻数控机床的参数设定、关键部件维修保养技术,写下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实践中,他边学边摸索,带领工友们完成了20多项数控机床及专用工装的技术改造,弥补了进口设备"水土不服"的缺陷,提高设备生产率,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2009年,"半路出家"的张雪松获得了河北省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第一名,成了钳工和机床维修的"双料"状元。他摸索出的"定点养护"模式,使设备故障和缺陷率降到了百分之一以下,成为同行眼中的"大神"。张雪松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成果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首批"中车高铁工匠"、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还荣获中华技能大奖,被誉为"工人院士"。
2010年,中车唐山公司设立了"张雪松金蓝领工作室",由张雪松牵头专门开展一线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培养高级操作技能人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优势。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离不开团队的相互支持。要把我的技术和经验变成大家的共享资源,才能使我们手中的产品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可靠。"依托工作室,张雪松带动职工成立了13个创新活动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每年都完成近百项技术和工艺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多项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空白。
让更多职工学习掌握新技术
今年8月21日,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CR400BF"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首次在京广高铁载客运营。
听到这个消息,张雪松难掩激动,这不就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TSD043项目吗?回忆去年项目生产攻坚阶段,张雪松带领工作室成员,通过现场分析,多次实验论证,克服了中国标准动车组车体焊接装配定位基准设定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铝合金车体焊接和装配过程的精准度,大幅提高了良品率,而且确保了这批"复兴号"动车组生产的保质按时完成。
2013年,"张雪松金蓝领工作室"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5年,工作室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张雪松和他的工作室带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已经累计完成技术创新600多项,突出发挥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一线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张雪松很自豪。他动情地说,只有让更多的职工学习掌握了新技术,才能推动企业和行业的技术进步,才能推动我们国家的进步。在创新路上,带动他们一起加速,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