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里,裕民合作社的多台现代收割机"唰唰唰"地作业着,一排排玉米秸秆应声整齐倒下,等待下一步打捆装车。"往年秋收完最发愁的事情就是秸秆处理,家里既没有地方存放、又不能焚烧,结果秸秆一年压一年。今年好了,我与合作社签订了秸秆回收合同,由合作社统一收割、打捆、装车,每亩还要给我几十元的报酬。秸秆不用进家,还有钱拿,真好。"日前东安各庄镇西崔各庄村村民周庆增高兴地说。
近年来,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源头解决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问题,该镇探索建设了符合镇域实际的"5+2"秸秆回收利用模式,即"政府引导+村委会组织+合作社运营+农户自愿参与+企业采购"5个主体共同合作,将秸秆转化成专业养殖饲草和生物质燃料2种产品,实现以"用"促"禁",推动镇域农村走出一条经济、高效、生态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
助力秸秆禁烧工作,源头化解隐患。该镇作为滦北农业大镇,现有耕地面积95784亩,年可产生花生秸秆6000吨,玉米秸秆2.5万吨,秸秆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秸秆回收已覆盖全镇41村及滦州镇铁路以北区域,涉及2600多户,4万余亩土地,合计回收秸秆1.3万吨,实现秸秆禁烧变"堵"为"疏"、防范关卡前移。
拓宽秸秆利用途径,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近3年的不断探索,最终选用加工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好、销售空间广阔的养殖饲料和生物质燃料2种秸秆处理模式。合作社根据秸秆品种、机械化程度的差异为农民制定四种回收方案,可为群众每亩增收50元至120元不等。截至目前,已收购花生、玉米秸秆1.3万吨,4万亩地,共发放到老百姓手里150万元人民币。同时,为村民提供40至50人就业岗位。
发挥引导服务职能,实现综合发展。为不断壮大合作社生产规模,实现收、储、运、用各环节综合发展,该镇积极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各类政策扶植,帮跑代办,为开展秸秆回收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村企结合""整村推进"的方式,集中连片开展秸秆回收,做到"一村一净",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培育龙头合作社回收企业,扩大建设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新型现代化生物质燃料加工基地项目建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该镇将以秸秆综合利用"5+2"模式为依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秸秆为纽带,依靠村企合作和科技进步,推进集秸秆收集、生态种养和秸秆能源化、饲料化有机衔接,加快秸秆回收利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秸秆禁烧和产业发展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