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讲述唐山故事
博物馆打开城市发展立体书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刘珲 施疑)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
走进博物馆,了解一座城,唐山亦是如此。
地震前,唐山没有一家注册的博物馆;如今,各类博物馆星罗棋布。
根据市文广新局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注册的各类国有博物馆有13个,民办5个,未经注册的博物馆则遍地开花,约有近百家。
博古览今 功能强大
唐山的博物馆里,有太多的亮点,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求索、辉煌,他们不能被遗忘。一座座博物馆串成了一部唐山城市发展史的立体书,静静展示、娓娓道来,让走近她的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从旧石器时代的爪村遗址,到世界领先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从龙号机车到跑出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的动车组;从开滦到启新,这里曾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7个第一;从1976年到2018年,这个曾被预言从地球上消失的城市如今生机无限,脉动勃勃。
博物馆的功能包含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七项。曾有人指出,在经济发展飞快的今天,尤其是繁华的大都市里,只有高楼大厦却没有优秀的文化博物馆作为标志性建筑是非常可悲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每个历程都充满着多彩的内容,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容易忘记自己踏着的这片土地,其实有着丰富的故事。博物馆正可以将我们带入历史之中,感受多样文化,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启发,从而进行思考。当个体精神层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收纳"唐山宝藏"承载文化脉动
唐山的博物馆数量虽然多,但因规划科学,避免了重复建设,每个博物馆都独具特色,定位精准,充分发挥了惠民效应。
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唐山博物馆,分《冀东三枝花》《唐山历史》《馆藏艺术品》三大主要展区,全面展示了唐山历史之悠、文化之厚、艺术之雅。观众既可以了解唐山从4万多年前出现人类,到近代工业生产、唐山因煤兴市的历史,也可以戴上耳机,坐下来欣赏一段评剧、乐亭大鼓或皮影戏名家名段,有时还有演员现场表演。
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百年启新水泥厂原有水泥窑系统、木结构站台、发电厂和浴室等老建筑进行改造,最终形成以博物馆展示、文化创意、工业旅游为特色的产业,记录着唐山工业的辉煌。
开滦博物馆不仅为观众呈现煤炭的生成过程、煤田勘查开采知识、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兴起、唐山因煤兴市的历史,还从最原始、最古老的采煤方法到现在在用的世界最先进的综合采煤机械化都可一览无余。观众更可参与"井下探秘游",乘坐模拟矿井"罐笼",直达30米深的百年老巷道,沿着中国最古老的铁轨,进入纵横交错的煤炭开采古巷道遗址,亲身体验从原始采煤到现代采煤的历史嬗变进程。
地震灾害给唐山造成40多年无法忘却的伤痛,这里的人们牢记血的教训,面对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防灾减灾成了人们心中40年始终绷紧的弦。为此,我市建立了唐山地震博物馆,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珍贵实物,展示地震灾害、救灾场景、防震减灾知识以及唐山重建的壮举。观众还可接受逃生演练培训,借助国内最先进的地震体验环幕影院体验最高10级的地震。脚下地面剧烈抖动,荧幕上建筑物崩塌、电光闪烁,房屋倒塌声、人们哭叫声等不绝于耳,身临其境感受地震的惊心动魄,观众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防灾减灾意识。
历史文化、工业文化、地震文化、科学普及……唐山的博物馆将唐山特色展露无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个欣赏、学习的机会。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很多博物馆开通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全国各地的观众随时随地可以"逛"唐山的博物馆,了解唐山、亲近科学、接受文化熏陶。
让博物馆"鲜活""亲和"起来
《国家宝藏》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曾说过:"一件件文物,历经岁月的洗礼辗转到我们面前,其实就像一个个历经风雨的生命,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受想和人们诉说。希望能擦去上面的蒙尘,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亲近文物。"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建立,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更可以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续发展。
然而,"博物馆=旅游点"的偏见,还在人们当中广泛存在。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但使用率却不算高,观众平均每两年才进1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观众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3—5次。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指出:"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看一个博物馆是不是真正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看它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唐山的博物馆人也在不断尝试和努力,比如唐山博物馆推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博物馆文化沙龙"以及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的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是唤起人们进入博物馆的兴趣,让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联系。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除了传承文脉,还能够与经济发生紧密的联系,带动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博物馆的建设是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博物馆在汇聚丰富文化物质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方式,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在保证传统文化的同时,将现代文化也作为一种资源,使二者可以合理地得到结合、发展,形成古今文化串联的新模式,比如唐山工业博物馆开发的"汉斯·昆德"生活馆、"詹天佑"实验馆等,都将是博物馆不断发展的有益探索。
我市博物馆摘揽
●唐山博物馆
让文物讲述唐山故事 博物馆打开城市发展立体书
唐山博物馆是我市唯一市级综合型博物馆。建立于1996年,2009年进行改扩建,2012年4月2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改扩建后的唐山博物馆由原唐山市展览馆南、北、西三馆合并,同时增扩两个新馆,形成了A、B、C、D、E五个单体馆。建筑面积2.4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占地73亩。其中三座旧馆建于1968年,最初为毛泽东思想万岁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还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地震遗址。
A馆展示以唐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为主要内容的《冀东三枝花》陈列;B馆《唐山历史》陈列展示唐山开始出现人类到因煤兴市数万年的发展历程;C馆《馆藏艺术品》陈列展示唐山博物馆接收的书法、绘画、雕塑等捐赠作品;D馆设有学术报告厅、专业图书资料室、对外开放的餐厅;E馆为临时场馆,还专门设置了青少年实践厅。
《冀东三枝花》分为"唐山驴皮影儿""评剧百年""乐亭大鼓"三个展区。"唐山驴皮影儿"展示的影人及场景均为唐山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皮影雕刻精品,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同时还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评剧百年"重点以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评剧从最初的莲花落到形成全国知名局种的百年历程。"乐亭大鼓"展区设计了茶楼的形式,观众可以坐在这里喝茶、休闲,在重大节假日博物馆都将邀请皮影、大鼓、评剧演唱艺人到此进行现场表演。《唐山历史》陈列以藏品为基础,由"远古先民""文明曙光""孤竹寻踪""燕国故地""胡汉交融""唐山由来""辽金辖土""京畿辅地""因煤兴市"九个主题构成,系统地展示了唐山四万多年以前出现人类到近代工业产生、唐山因煤兴市的一段历史。展出1600余件文物、照片、资料,充分利用高科技以及场景模型、遗址复原等辅助展示手段,从不同侧面展示唐山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区域划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展品属于国内、省内少有的珍品。《馆藏艺术品》陈列展厅由《潘少棠先生捐赠作品》《凌寒轩珍藏书画选》《李远、陈大远先生书画作品》三部分组成。
唐山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35万人次。
●唐山地震博物馆
让文物讲述唐山故事 博物馆打开城市发展立体书
唐山地震博物馆由地震纪念馆和地震科普展馆两部分组成。
地震纪念展馆位于地震博物馆地下一层,2009年建成,同年10月预展,2010年10月纪念展馆正式对游客开放。纪念展馆布展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容包括序厅、劫难篇、救灾篇、自强篇、振兴篇、发展篇六部分,共展出照片近500幅,珍贵实物近300件,复原式景观4组,蜡像30余尊,展览内容再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过程和救灾场景,以及震后唐山人在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科学发展建设的新面貌则展示唐山抗震救灾和恢复建设、快速发展的成就。
地震科普展馆以地震纪念展馆为依托,分为地上、地下各一层,布展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厅包括序厅、地震科学知识展厅、地震活动观测展厅、地震灾害防御展厅、地震紧急救援展厅和人类美好梦想展厅六个部分,同时建有4D影院、地震模拟器、防灾体验教室等,科普展馆利用声、光、电等各种形式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展示国内观测预报地震的高科技手段,使参观者全面了解地震的成因、发震后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等地震地理知识,真切感受地震模拟,接受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教育,掌握逃生避险的自救互救方法,增强防震减灾的意识。2011年7月地震科普展馆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称号。
●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
让文物讲述唐山故事 博物馆打开城市发展立体书
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暨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是由中国第一座水泥厂——启新水泥厂核心区更新改造而成。园区总占地115.06亩,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5亿元,由冀东发展集团投资建设。
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以中国第一座水泥厂工业遗产保护和持续性利用为目标,对启新水泥厂这些有重要历史和文物价值的老厂房设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改造,为现代城市生活提供一个特色的体验式空间,是刚刚兴起的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建设、老工厂改造利用、老建筑复活的实践与实验中最具代表性的范例。
博物馆保留下来的有1910年至1940年的4、5、6、7、8#窑五条完整的窑系统,包括珍贵的德国AEG发电机在内的四台发电机组、4000余平方米木结构汽马车装运栈台、丹麦史密斯包机等具有重要工业文物价值的设备26套。1906年至1994年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24座,保留完整的1889年至2008年长达120年的启新档案2000余卷,是现今国内水泥工业物质和文献遗产保存时间跨度最长、保存最系统完整、内容最丰富全面、最具研究价值的水泥工业瑰宝。
这里通过将旧工业痕迹的历史元素与当今潮流文化的时尚元素相结合,打造成工业旅游的示范点。集成了仓库mall商业活力地带、木栈台产品展览展示区、幸福广场及新水泥磨广场休闲娱乐区,与创意公社、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展示区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旅游动线,并使用在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所有街、道名称。
●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
让文物讲述唐山故事 博物馆打开城市发展立体书
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位于大城山西麓,占地面积110亩,场馆面积6000多平方米。园区规划设计为"一轴、两区"。"一轴"为唐山百年工业之路文化长廊,"两区"为室外景观艺术区和室内七馆文博体验区。在工业历史、工业文化展示展览功能的基础上,设置餐饮、休闲娱乐、互动体验等区域,将文化与休闲融为一体。
百年工业之路文化长廊融合世界工业发展史及中国工业发展史,室外景观艺术区主要展示唐山工业发展的典型成果及唐山工业发展的突出代表人物。室内七馆文博体验区充分将工业历史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让游客在现代化氛围中感知工业历史、感受工业魅力。
"工业之路"文明馆作为主展馆,以视频演示、实物展示、图片回顾、互动体验等综合展示形式,从城市工业发展切入,系统全面地展现唐山近代工业、唐山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及英雄城市,再创辉煌。"工业之星"展演中心致力于打造企业交流中心,设置洽谈区,设有唐山工业企业信息博览系统,打造唐山市工业企业信息博览平台。"周学熙"会客厅,客人可以一边俯瞰窗外的优美景致,一边品尝美味菜肴。"金达"音乐吧利用厚重的工业符号,融合西方音乐元素,打造完美的餐饮空间。"茅以升"数字馆为VR动感体验区。"汉斯·昆德"生活馆作为陶瓷文化体验创作区。"詹天佑"实践馆馆内展品均以互动方式体验参观,最大限度发挥科普意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群落
让文物讲述唐山故事 博物馆打开城市发展立体书
让文物讲述唐山故事 博物馆打开城市发展立体书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位于"中国路矿之源",是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国家级矿山公园,2008年10月建成预展,2009年10月对社会开放。公园坐落在有近140年开采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佳矿"的开滦唐山矿,是一座集工业遗迹保护、煤炭科普文化、近代工业文明展示于一体的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群落。园区由矿业文化博览区、"国保"遗址观光区、时尚文化休闲区三大板块组成,包括开滦博物馆主馆、井下探秘游、中国第一佳矿1878、电力纪元1906、蒸汽机车观光园、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等一系列展馆和景区。
开滦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展品、新颖的展陈形式,阐述了煤的生成、由来,重现了因煤而兴的唐山城市文化记忆。馆内展出的中国迄今存世最早的股票——"开平矿务局老股票"、尘封百年的"羊皮蒙面大账本"、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上的铁轨、"开平矿权骗占案"跨国诉讼《笔录》等镇馆之宝,以及48件一级文物,72件二级文物,326件三级文物,上万件馆藏珍品,记述着开滦创造的20多个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的第一。
"井下探秘游",由位于博物馆地下数十米的煤矿井下老巷道改造而成。其与博物馆连通一体,游客可乘电梯从博物馆四层直达井下古老巷道,体验神秘、刺激、好玩的"井下探秘游"之旅。这里,真实再现了从原始挖煤到现代化采煤的九个真实工作面,可以看到旧时的马厩、骡马运输、特殊年代的人防工程以及色彩斑斓的地质世界。还可以在目前国内最大的井下4D影厅观看《石炭二叠纪》。
"国保"遗址观光区内,大量矿业遗址散布其中。中国第一佳矿(唐山矿一号井)、中国铁路源头(唐胥铁路肇始之处)、中国最早铁路公路立交桥涵(达道)等第七批"国保",错落分布在唐胥铁路起点沿线。中国第一佳矿1878、电力纪元1906等分展馆,展示着于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至今仍在运转的大型绞车、中国最早的火力发电机组等一级文物、珍稀馆藏、老照片。
坐落于"中国铁路源头"的"开滦蒸汽机车观光园",内有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蒸汽机车展厅、唐山老火车站(复建)、复原龙号机车、唐胥铁路景观天桥等景点和设施。其中,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讲述蒸汽机车、中国铁路前世今生;蒸汽机车展厅内摆放着开滦工人新近复原的"可以开动的龙号机车",展厅外"中国铁路源头"纪念碑,可供游人追忆和拍照;复建的唐山老火车站建筑风格中西兼容,古香古色。
已有1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60多万名中外来宾到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参观。2017年,获评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文中照片由各博物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