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具有光荣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城市,也是中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历经大地震后,一大批志愿者通过扶孤助残走上了终身从事志愿服务之路。
这是一座"留住雷锋的城市"——从1990年起,坚持近30年的"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活动,让这里涌现出百余万件学雷锋事迹。
这是一座"志愿者之城"—— 每10名市民中就有一人是志愿者,现已拥有社会公益组织3988个,注册志愿者达72.4万人。
这就是英雄城市唐山。志愿者精神早已融入唐山人的灵魂,并在传承中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新唐山不断开启志愿服务事业的新篇章,逐步打造出志愿服务的"唐山样本"。
精准化、专业化,志愿服务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春风化雨润心田!""看到咱们帮扶的老人得到了妥善的照顾,内心感到既欣慰又激动!"在唐山点对点公益帮扶团队的微信群里,志愿者于小强刚刚发布了自己在看望瘫痪孤寡老人时拍摄的短视频,立即就收获了一片赞扬。这个针对无子女的农村瘫痪孤寡老人的帮扶团队,成立仅仅3个多月,就已经发展到了130名成员。
"志愿服务事业是对政府扶贫济困等工作的有益补充,如今志愿服务事业已经成为唐山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市文明办负责同志表示,"今天的志愿服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了把志愿服务越做越好,必须不断提升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
在唐山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身影遍及大街小巷,文明交通志愿者、医疗保健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形式,把"大爱唐山·情暖凤凰城"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社区居民普遍渴望安全、和谐、文明、互助的邻里关系,"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应运而生。在唐山569个社区,"大爱唐山、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通过邻里相伴、邻里相携、邻里相帮、邻里相扶、邻里相助五种形式,使全市1.2万余名空巢老人和2806位残疾病困儿童,得到志愿者"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生活帮扶。
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孤残等家庭的孩子放学后没有家长接的情况,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的"四点半课堂"走进社区,通过辅导作业、互动游戏等,为孩子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帮助。
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心理干预需求,唐山市红十字心理咨询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为来访市民提供面对面心理干预达3000余人次,市民情感服务热线24小时守候,提供电话心理健康服务指导和危机干预达1500余人次,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
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人民群众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志愿者开展了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和扶贫接力计划,把科学文化知识和文明常识送到人民群众家里。
敬老院里,怡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定期来陪他们聊天,为他们洗脚;十字街头,有唐山义工协会的志愿者协助交警宣传文明出行 ……
点滴之水,汇聚成洋。唐山志愿者们用行动让人民群众相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标语口号,"有困难找志愿者"不是空头支票。在唐山,"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做一名志愿者已逐步成为唐山人普遍的人生追求。
搭平台、建基地,志愿者组织蓬勃发展
2017年12月2日,唐山市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揭牌成立,20家公益志愿服务组织成为首批入驻者,这也是河北省首家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标志着唐山的志愿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志愿服务内容已由过去单纯的扶弱助残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治安、环保等领域拓展,志愿服务活动也在向制度化建设、法制化保障、组织化推动、社会化动员共同发挥作用阶段过渡。"市文明办负责同志表示,"真正把好事做好、做久、作出实效,就要搭建好平台和基地,让志愿服务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着手在唐山各县(市)建立相应组织,发展市、县、乡镇、村四级志愿者队伍,以期增加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吸纳带动更多的志愿服务组织加入,更好地凝聚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组织的力量。"
走进玉田县鸦鸿桥镇刘现庄村,只要提到村里的志愿者队伍,村民都会不约而同的竖起大拇指。"每年我们村都举办孝老节,志愿者队伍会陪老人看戏,给老人炖鱼,还有为老人梳头等等。"第五届唐山市道德模范、村党总支书记白利国表示,他将带领村民和志愿者队伍打造出全国首个"中华孝老村"。"村民的腰包鼓了,经济发展了、新房住上了,但只有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无独有偶,在遵化兴旺寨乡兴旺寨村,农民志愿者队伍为贫困村民捐款修缮房屋,开展各种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文娱活动,获得了村民的普遍赞誉,"我感觉这个村越来越和谐,大伙产生了很大的正能量,对村子发展也非常有力,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家和万事兴。"村支书钟卫表示。
在唐山,从幼童到长者,从党员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坊间,从田间到社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无处不在,遍布城乡的3988个社会公益组织让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形成了邻里守望"十个一"、四点半课堂、万人志愿行·公益广告、文明交通志愿者在行动、"诚信经营·相约文明"等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多个志愿服务项目连续多年入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并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政策支持、健全机制,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唐山志愿者行动走过的历程,是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历程。
1990年,一篇题为《谁说雷锋没户口,唐山雷锋月月有》的新华社报道在华夏大地上引起强烈反响,唐山市"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活动"由此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1993年,我市共青团志愿者组织率先在全国形成了独创的志愿者组织网络,被团中央誉为唐山模式,在全国推广经验。
1994年,唐山在省内率先成立志愿服务中心,2003年成立唐山市志愿者协会,2017年,成立河北省首家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之家)……
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为中心,我市多年来着力加强志愿服务组织、项目和机制建设,逐渐摸索出一种"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志愿精神无处不在"的"志愿之城"建设模式,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相继制定出台了《唐山市志愿服务条例》《唐山市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实施意见》等,并逐步形成了对志愿者的表彰激励和保护机制,建立了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每年开展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评选表彰活动,一系列举措构建了一套推进志愿者常态化的保障制度和机制,使争当志愿者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保障了志愿者活动的持续性,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在唐山,志愿服务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下蓬勃发展,志愿服务已不仅是新时代唐山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而且已成为更多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志愿者之城 ,温暖无处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