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时期,即属右北平郡的俊靡县,五代后唐始设县治,清康熙年间因建清东陵升县为州,称古右北平。遵化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
古城印象 遵化,后唐时期始设县治,最初为土城。明万历九年,总理蓟镇练兵事务的戚继光,将整个遵化城进行拆除并重新设计修建。重建后的遵化城,形状如同古人头上戴的幞头,所以也被称为幞城。城周长1351丈,合计约6华里有余。东西南北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城门外有护城河。
北城楼最为雄伟,为三层,其他均为两层,城楼上内外悬有大字横匾,北门内为“燕山叠翠”,外为“威姿锁钥”,号称“畿东第一楼”。
明清时期,遵化古城内的各式建筑很多。市井街道布局合理,城中心称为“阁儿”(发音为gaoer),内连四条大街,外通四关。
遵化街景
商贸繁荣
遵化城和北京城的前门一样,非常古老,店铺栉比,商贸繁华,街道两旁都是杂货铺等做买卖的,有许多著名的商铺商号,最有名的药店是西街的“西颐寿”,南街多是杂货铺,最有名的叫“会合成”。与它隔街相望的,是遵化城内买卖比较兴隆的糕点铺“裕兴合”,当时城内较大的商号还有杂货业的“义德兴”“庆泰祥”“福瑞祥”,布业的“得恒顺”,皮毛业的“宝祥成”等等。城外还有粮食市、皮毛市、杂市、牲畜市、鸡鸭市等,是古北口以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盛极一时。
传奇衙署 明永乐以后,遵化县成了大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前线,为了指挥方便,许多封疆大吏频繁往来于遵化,在县城内也相应地建造了一些等级较高的衙署。在东街北面有县(州)署、兵备道、上察院、遵化卫、东胜卫和总镇署;东街南面有协守署和右营;西街北面有督察院和巡抚府;西街南面有右营。民国年间及以前时期,人们心目中有权势的衙门是县(州)署、总镇署、典史和学正(县时是教谕)署四个衙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遵化署狐》的小说描写的就是遵化衙署。
遵化县州署平面图
文化兴盛
燕山书院——清初,遵化州所建书院,即以“燕山”为名。一则要继承本地前辈窦氏五子登科之兴。因为在五代后周,当地曾出过名人窦禹钧,号燕山,为继承前辈窦氏家族兴学之风,培育栋梁之材,学院故名“燕山”二则借用燕山山脉之地势。
文庙——位于城区西南的广慧寺(即现在的西大寺),是遵化城内较大的古代建筑群,其中魁星楼十分雄伟壮丽。文庙还是遵化州的最高学府,这里培养出大批的贤才,为遵化乃至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任职于遵化的地方官,在赴任之初,都要亲临文庙躬行祭祀,如遇破败损坏之处,还要及时加以修缮。
景致新奇
乌龙泉——又名“水泉”,因明万历年间一流星陨落在此,砸出了一洼清泉,取名“乌龙泉”并于此建了公园。清代顺治初年,顺天巡抚宋权主持在此进行人工开凿,扩泉为池,形成“清泉绕廓”胜景。
后来,又经过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历代修葺扩建,将乌龙泉为主体的亭台堂阁、池溪桥榭联为一体,辟为龙泉公园,供人游赏。据说当年泉池清澈见底,游鳞可数,荷花满塘,鸟语花香,美不胜收。
圣泉寺——遵化安各寨村圣泉寺“圣泉寺”也叫“圣水山庄”,寺名来自“古圣水崖”“圣水庵”。据碑文和遵化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朝,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诸多景观中尤以圣水庵的“圣水喷珠”最为神奇,在清康、乾年间均列为遵化古十景之一。
通远桥——坐落在遵化城西五里,俗称五里桥。明景泰年间总兵王彧初建,后多次重修。为石质拱形结构,由七券相联而成,造形优雅,结构讲究。桥面树石柱六十四根,每根柱头上都是石刻的“州子群狮”,栩栩如生,显示了古代遵化劳动人民卓越高超的石雕艺术。
京式风格
遵化马兰峪乃京东名镇,战略要地,早在明朝就已闻名于世。清入关后,将皇家陵园确定在马兰峪以西的昌瑞山后,看守皇陵的王爷、大臣、官员的府第、衙门,兵营、粮仓、官档等均建在了马兰峪。公主、大臣、保姆等陪葬墓和与皇陵有关的庙宇也相继建立。从此,马兰峪更是名声大振,遐迩闻名,素有“小北京”之称。
长城雄风
遵化长城始修于北齐年间,主要以石块为建筑材料。明隆庆年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加宽加固,砌上砖墙,并骑墙建楼,增设了敌台。
罗文峪是明蓟镇长城重要隘口,南距遵化市区10公里。关城处于两山之间,谷底中有小河自北而南在村东流过。1933年3月长城抗战,日寇攻喜峰口不下,转而窥测罗文峪。中国陆军第二十九军以一个师的主力扼守罗文峪关口,以东西两山上的长城为阵地,大刀杀敌,与敌寇激战三天,打的敌寇“弹药将尽,补乏无术”,只能败退。
淳朴民风
遵化境内三山两川,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农业兴旺,民风淳朴。古时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素有“米粮仓”之称。
部分图片来源于风吹草语的博客,特此感谢!
部分资料来源:《古城遵化》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