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后开滦人创出的《开滦奇迹》
唐山信息港 发表于:2019-8-13 18:30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4834
6d23f618d85b5a251269dc330ac64c14.jpg

笔者藏有一份《开滦奇迹》电影海报,还有一组电影脚本的照片,共计40幅。彩色纪录片《开滦奇迹》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78年4月摄制,编辑赵化,摄影李永福、李学明等。影片记录了在唐山大地震中,遭受了毁灭性破坏的开滦煤矿将煤炭产量恢复到震前水平的真实故事。
笔者每每翻阅这些记录着开滦抗震精神的照片,总会勾起往事回忆。
地震来袭,万名矿工撤离时的生死抉择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开滦煤矿6579名职工不幸遇难,3918名职工受重伤。百里矿区300多万平方米地面建筑瞬间化作废墟。井下涌水一亿多吨,7个生产矿井的主要生产水平全部被淹,巷道被破坏380多公里,3万多台(件)机械设备被淹,排水、通风、通讯、提升系统全部瘫痪……”《开滦奇迹》记录了当时因地震滞留井下的万名矿工生死抉择的情景。
9b51bb8bfa5a77acece42ff09b1d55c4.jpg

《开滦奇迹》剧照  王春明 提供
地震发生的一刹那,井下的电断了、风没了、天轮停了、水位迅速上升,可滞留在井下的万名矿工没有惊慌失措,他们严格听从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工作现场,从千米井下撤到地面。
地震发生后,吕家坨矿井下滞留矿工600多名,在现场的矿领导贾邦友立即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他鼓励大家:“危急时刻,我们共产党员、党的干部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贾邦友宣布:群众先撤,党员后撤;工人在先,干部在后。大家有条不紊地撤回地面,贾邦友最后一个上井。
赵各庄矿陈树海、毛东俭、王树礼、王文友、李宝兴等5人,在强烈地震来袭时刻,被困在800米深处的0597掌子面上。
老班长陈树海把手一挥说:“走!争取战斗活,咱们绝不坐着等死。”他们挖通一层又一层坍塌的巷道自救,没有吃的就喝井下水,始终坚信矿党委一定会派人来救他们。终于在震后第15天,在矿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救援下,5名矿工胜利返回地面。
《开滦奇迹》中令人难忘的镜头,还有英雄们在生死抉择时的壮举。
地震发生后,工友多次催唐家庄矿井下炮药库管理工、共产党员张勇撤离,他说:“这里全是雷管炸药,万一出事会给矿山造成巨大损失。我决不离开!”当他断定库房的安全得到保障时,大水已经淹没了撤离的出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矿井的安全。林西矿绞车司机、共产党员吴显东,在大地强烈震动时,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准确将闸把退到了零位(安全点)。几乎同一时刻,绞车房轰然倒塌。
吴显东牺牲那一刻,安然地坐在工作台的座椅上,他那被切断的手依然紧紧地攥着闸把。
震后10天,马家沟矿出了第一车抗震煤
《开滦奇迹》中记录了这样的内容,唐山大地震后,国外曾有人断言:“开滦完了!”“开滦20年后才能恢复!”开滦真的完了吗?它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开滦还能不能恢复起来?
开滦人在罕见的灾难面前,发出了“地大震、人大干”的钢铁誓言,以尽快恢复生产、早出煤的实际行动,感谢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与支援。
马家沟矿党委在震后第5天,就成立了恢复生产指挥部,组织工人们连续展开三次大会战,迅速解决地面照明、供水、提升、排水等恢复生产的一系列问题。采一区向矿党委写下了请战书,决心在全矿区率先生产出抗震煤。在全矿共同奋战下,采一区终于在震后第10天(1976年8月7日18时55分),由三号井提升出了第一罐抗震煤,这是开滦矿工用满腔心血献给祖国的奇迹。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新闻媒体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全开滦职工抗震救灾、早出煤的信心。
随后,赵各庄矿于1976年8月17日、唐家庄矿于9月3日、林西矿于9月25日、唐山矿于10月1日、吕家坨矿于11月26日、范各庄矿于1977年3月1日先后出煤,恢复生产。为此,国务院给开滦发来了贺电。
震后10天开滦马家沟矿出煤和开滦7个生产矿井先后出煤的事实,粉碎了国外断言,说明开滦没有“完”,开滦没有被“抹掉”。
震后17个月,煤炭产量恢复到震前水平
为使开滦煤炭产量尽快恢复到正常上产水平,国务院召开了由国家计委、建委、物资总局等12个部委以及华北协作区、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煤矿参加的专门会议,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袁宝华担任组长的,恢复开滦生产领导小组。国务院为一个企业成立恢复生产领导小组,这在我国的抗灾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在复产工作中,矿工们冒着余震下井抢修,供电系统恢复以后,全矿区立即开展了排水保矿会战,各生产矿井坚持边排水边复产。当时新安装水泵900多台,恢复了100多台,新安装和恢复排水管路10万余米,排出了井下积水1.6亿多立方米,相当于两个北京十三陵水库的容量。
开滦在恢复生产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用早出煤、多出煤的行动回报全国人民支援的感人事例。赵各庄矿劳动模范侯占友,在震后第一个除夕,带领儿子、儿媳、女儿等一家7口人,到井下参加义务劳动。林西矿青年矿工、劳动模范王焕明带领青年突击队,每天多打4棵柱,决心年底把地震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他们带着两盏矿灯下井,加班出煤,全队仅用5个月就补回因地震少出的煤。全矿区百名劳动模范发出了“补损失”的劳动竞赛倡议,5000多个班组积极响应,制定出补损失的增产计划。
1977年12月,开滦人自豪地向世人宣告,经过17个月的艰苦奋战,原煤日产达到了震前生产水平。国务院发来贺电,祝贺开滦煤矿创造了奇迹。
震后43年,开滦人依然喜爱《开滦奇迹》
《开滦奇迹》拍摄完成后,“新影厂”随即在开滦矿区提前放映,影片深受13万名矿工和几十万名家属的喜爱,好评如潮,称赞影片真实记录了开滦创造奇迹的过程,给开滦工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纪录片向世人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创造出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
有感于“新影厂”编辑赵化多年来在宣传开滦、关心开滦、帮助开滦,特别是在编辑纪录片《开滦奇迹》时作出的突出贡献。开滦矿务局在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于1986年7月23日授予赵化同志“开滦名誉矿工”称号。
时光荏苒,唐山大地震已过去43年了。笔者作为开滦人,当年曾与10万名矿工一起以“地大震、人大干”的无私拼搏精神,创造了开滦奇迹,因此,对纪录片《开滦奇迹》情有独钟。后来,笔者不止一次观看该纪录片,还收集了相关藏品。
开滦人永远喜爱《开滦奇迹》。(文/王春明)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