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我们的祖国马上就要迎来70岁生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唐山发生过哪些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大事回顾唐山的1970-1979的重要时刻
1972年8月14日唐山钢铁公司成立
唐山钢铁公司成立唐山钢铁公司的前身是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建立的“唐山制钢所”,解放后改名唐山钢厂,直属中央重工业部领导,后改由河北省领导。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到六七十年代,生产水平、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也迅速提高,对原有炼铁、炼钢、轧钢、耐火材料生产及生产辅助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提升,拥有了自己的矿山,已经成为一座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1972年8月14日,经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冀革(1972)89号”文件批准,唐山钢厂改名为唐山钢铁公司。随后,确定了公司建制:各科室改为处室,车间改为生产厂,成为河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唐山钢铁公司不断壮大,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现在已经成为河北钢铁集团的核心企业,成为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钢铁联合企业集团。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东经118.1°、北纬39.6°,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突然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23秒钟后,唐山被夷为废墟,682267间民用建筑中有656136间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4204个孩子成了孤儿。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地震造成的破坏世界罕见。从渤海湾到内蒙古、宁夏,从黑龙江以南到扬子江以北,人们都感到了异乎寻常的摇撼。中国首都北京摇晃不已,天津市房倒屋塌。美国阿拉斯加帕默天文台急速响起令人震惊的警铃声,世界各大通讯社都发出了报道。唐山人民“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地震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排险救人,清墟建房;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救死扶伤;四面八方捐物赠款……唐山人民开始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
1978年5月13日迁西县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
迁西县太平寨的古岩处于燕山东段的唐山市迁西县太平寨镇,生长着一种被称为“紫苏斜长麻粒岩”的岩石。1978年联合国地质科学研究会通过卫星对地球物理探测,发现了这种岩石的具有年代久远的特性。1978年5月13日,经联合国地质科学研究年代分析协会测算论证,这种岩石的岩龄距今已超过36.7亿年,堪称“岩石鼻祖”。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日本《朝日新闻》、中国《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介对此都进行了报道;许多地质学家纷纷前来考察,并相继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太平寨古岩岩龄的测定,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大意义,通过研究它,可以为地球的形成、地壳的演变、生物的起源等方面提供准确的实物依据;还可以为预报地震、科学探矿等方面提供数据。太平寨的古岩岩样已经珍藏在中国地质博物馆。
1978年9月19日邓小平视察唐山
邓小平视察震后唐山 197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由中国河北省委、煤炭部、中国唐山市委市政府等领导人陪同来唐山视察。邓小平首先到开滦唐山矿听取了开滦党委关于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汇报,视察了开滦已经建成的部分职工住宅和正在建设中的凤凰楼居民区;接着又来到唐山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对唐钢震后20多天就恢复生产表示赞赏,勉励干部工人发扬成绩,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随后,又听取了唐山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汇报,观看了老市区、新市区建设规划模型。邓小平在唐山视察中关心最多的就是居民住宅建设,尤其重视是否提高了抗震系数、竣工是否可以提前的问题。在当时许多人满足“居者有其屋”的复建标准时,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城市现代化”这一观点。他甚至要求连住宅建材选择、采光、空间利用率,包括居民洗澡、如厕等细节都考虑进去。邓小平视察唐山,极大地鼓舞了唐山人民,邓小平视察期间的重要指示在新唐山的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7月27日唐山市市区道路统一命名
1979年恢复建设初期的建设路1976年大地震后,唐山市在恢复建设中,城区面积大规模扩大,除原有的主要街道外,新建了许多街道。这些街道的命名需要统一规划。经过唐山市建设指挥部与城建、邮电、公安等部门讨论会商,确定了唐山市道路命名方案,1979年7月27日在《唐山劳动日报》上公布。主要规定是:市区街道凡是东西走向的都称“道”,凡是南北走向的都称“路”,旧有的街道和新建街道都以此为例。同时,以建华道和建设路为界对主干道做了明确划分,凡南北向纵过建华道的,以南称“××南路”,以北称“××北路”;凡东西横跨建设路的,以东称“××东道”,以西称“××西道”。这一规定既照顾到全市人民对街道名称的习惯称呼,也考虑到外地人来唐时便于查找和辨认方向等。之后的唐山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新的道路命名始终遵循这一原则。
作者简介王振良,男,1954年生,民进会员。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院(今河北师大)历史系。高级教师。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唐山市政协委员,年年获“优秀政协委员”称号,2009年和2015年两次被评为“十佳政协委员”。任三届政协委员期间,共提交个人提案100多篇,其中多篇被评为优秀提案并被有关部门采纳;共执笔为唐山民进撰写集体提案6篇,其中有两篇被市政协列入一号提案。自1995年开始参与市政协文史委的工作,任政协委员后,积极参与各委员会的工作。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河北省历史学会理事,唐山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北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唐山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山师范学院特聘教师。2008年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列入主讲教师库。任唐山电视台多个部门历史顾问。共有著述20余种,30多册,3000余万字。有2.8万字的论著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有超过20万字的论著获国家、省等各类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