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山最早和延续时间最长的繁华闹市,小山承载着众多唐山人的回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她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齐名;直至五六十年代,这里仍是唐山的商贸、餐饮和文化娱乐中心。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不到小山,不算到过唐山。“小山”兴起唐山的“小山”,原是突出于平地的一个土丘,因形似小山而得名。它的东、西、北三面坡度平缓,南面陡然下落,低洼成坑。
小山的兴起与开平矿务局的兴建发展息息相关。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开采小山北邻乔头屯的煤,清政府便建局凿井。1881年出煤后,为运煤至天津,便建成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1882年,唐山火车站(即老车站,今建国路一带)建成。1888年,唐胥铁路向西延伸至天津,1894年向东延伸至山海关。于是唐山车站便成为货物集散之地,商旅骤然增多,加之车站附近建成街道,装卸、存放货物的货场顿感狭窄,这样,车站南邻的小山一带的空旷之地,便成为开辟货场的有利地段。1896年,又建立了新火车站(今唐山南站),开辟了新货场,减轻了老车站的压力。随即在新、老车站之间的铁路两侧竖起铁栅栏,把唐山截成路北、路南两区。为便于两侧车马行人来往,中间留了3个道门:南道门(今永红桥旧址)、北道门(天桥旧址)、老道门(老车站道口)。其中,老道门是老车站通往小山的孔道,来往行人最多。从此,小商小贩在这里支棚搭屋卖货,艺人在这里铺摊演唱,房产主在这里抢占地皮建房出租,于是小书店、小饭馆、小旅馆、小戏园等与日俱增,逐渐向小山转移。商业繁荣津唐铁路通车后,客货运输与日俱增,来往客商云集唐山,豪绅富户在此开设商号。当时,在小山北坡开设了隆义栈、永德粮栈、永利粮栈,代客买卖、转运、存储粮食、干鲜果品等货物,还办理住宿业务。与此同时,一批大厂矿在唐山建成,促进了唐山工商业的繁荣。由此,小山便陆续开设了多家商店、饭馆、旅店和浴池,其中较大的饭馆有畅乐园、迎宾楼、大红楼、中华饭店、九美斋、恩双利等;较大的旅馆有交通旅馆、裕丰饭店;还有永发、龙泉、第一泉等澡堂。
老小山照片1934年,裕丰饭店经理白月亭筹资组织大千房产股份有限公司,仿照上海“大世界”的模式,在小山最高点兴建了联营商场,名曰“大世界”。商场分东西两部、上下两层。东部楼下大部分是天宫电影院,其余是糖果店、日用百货店和小吃店,楼上是天娥大戏院。西部楼下和楼上都是小桃园饭庄,为当时饭业之冠。小桃园以北为“近天楼”(后改名天乐评戏院)。大世界东西两部分,楼上两端,各建有天桥,将两部连接起来成为一体。大世界的开设,标志着小山已成为唐山的商业中心。
唐山小山“大世界”娱乐中心唐山小山既是唐山的商业中心,也是唐山的娱乐中心。开平煤矿出煤不久,为满足矿工和其他行业人们的业余生活需要,小山这片空旷地方出现了拉洋片、耍猴、变戏法、卖艺、唱戏、说大鼓书的艺人等等。随着唐山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商业的兴起,客商增多,对文娱生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便有戏班来唐山演唱。于是,在粮市街附近建起庆仙茶园(过去戏院也叫茶园,因为观众听戏时,坐在戏院里,边听戏边饮茶,茶园由此而得名)。在老戏园子街建起了戏园,招纳戏班,演唱大戏。此后,又相继建立起永盛茶园、松茂茶园、升平茶园、权乐茶园、四海茶园等戏院和书馆。再到后来的电影院、大戏院,设备完善,规模较大,总有外地名演员来此演戏。当时,备受群众欢迎的还是冀东土生土长的评剧。
除了看戏外,留在众人心中的还有物美价廉的各色小吃。小山油炸糕皮薄、馅大,配上一碗大铜长嘴壶冲的茶汤,那感觉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惬意;想吃粗粮,就去小山瓦房街东口的粥铺“渣粥李”喝上一碗渣粥,吃上一个山东饼子再加点清淡小菜,便宜又健康;还可以去吃小山“天丰园”的虾籽肉皮灌汤包,一口咬开薄皮,汤水四流,又鲜又香;如果是讲究人,那就去“小操园”或者“杜家饭馆”,那里有京东风味的名厨,煎、炒、烹、炸、溜,样样俱全。酒足饭饱后,你还可以给家人带回点惊喜:万里香扒鸡、麻糖大王的麻糖、棋子烧饼……一方水土一方情,风云变幻,岁月蹉跎。小山一梦五十年,它是时代、人生、经济、文化的画壁,承载着唐山的商业和文化历史轨迹。同时,它还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一代又一代老唐山人的独家记忆。
老唐山市依京山铁路分为南北二区(其实铁路是西南、东北走向),商业主要在路南,也是我们“逛街”主要的去处。所谓街,当时也就是两条:解放路和胜利路,商店也大多在这两条路上。
至今还记得的似乎只有解放路的新华书店和一个镶牙馆以及胜利路有个百货商店而已。倒是在两条路的交汇处有个“九美斋”饭馆则记忆犹新。记得乳齿之年的某中秋节,外祖父曾带我去了九美斋,点了一个烩全蟹,一大盘去壳的蟹肉、蟹黄,价才一元,生平吃蟹,未有如此畅快者也,只惜此艺已失传矣!(网友大浪淘沙的砂)
说到老唐山的吃食可太有讲究了,昔年直奉战争时期,冯玉祥将军曾到唐山小山,本地名流宴请,而将军却吃素,点了个炒豆芽。菜上桌后,将军只尝了一口即置箸不顾。厨师见状,立即又上了一盘,而将军却又只尝了一口。厨师情急,只得把火炉搬到餐厅门口,豆芽出勺,旋即上桌,这次将军一尝,大为称赞,即赏大洋30元云。盖豆芽极嫩,最重火候也。
在小山市面上,人们可以随意买到而又颇具特色甚或为它处所无的食品,倒也颇有几样可说。
首推小山炸糕。出锅金黄剔透且入口酥软,其香飘逸百丈于外,乃小山之嗅觉招牌之一。
大饼。此非唐山特产,京、津亦多有之。其净重约四、五斤,切而论斤卖之。热吃韧而不坚,老幼咸宜;冷后可切丝或炒或烩,洵为物美价廉之食品也。
炸油饼。我国各地均有炸油条,独唐山流行炸油饼。大小不一,切而论斤卖之。
牛肉饼。此种牛肉馅饼似确为唐山特产,它处所未见也。此饼大小径尺,厚约寸许,纯以牛肉、大葱为馅,于饼铛(cheng)中煎烙而成,切而论斤卖之。
棋子烧饼。亦为唐山特产,大小如大型象棋子,可有肉、火腿、腊肠、糖及什锦等各种馅,烙制而成。
唐山烧鸡其实是熏制而成,其做法据说是将鸡卤煮后,再放在一大铁篦子上,置于铁锅中加盖,锅中放入几块糖色(音shai),举火烧之,糖色中的炭分遂燃烧冒烟,鸡因是得到一种特有的熏味儿焉。其根据火候不同分出种类亦是熏鸡、扒鸡、烧鸡。
此外,唐山还有两种特产点心:蜂蜜麻糖和花生酥糖。其做法、用料不详,总之入口既香且甜又酥,堪称一绝,只是近人未必敢多餮也。
从胜利路往上走,不远就是唐山著名的娱乐区小山。这地方高出周围些许,或因此得名(早先据说是坟地)。路旁一侧有影院,戏院和一些商铺;另一侧有一蜿蜒的下坡路,下面汇集了许多江湖“生意”场子,煞是热闹(江湖人认为,生意与买卖不同:后者将本求利;前者则是但凭自己的技艺,“平地里抠饼”也)。江湖生意门类繁多,各地皆有其集聚之所,如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南市等,时人谓之“杂八地”也,在唐山就是小山了。
进了一个“杂耍”园子,也就是表演相声、曲艺的地方。上面正在唱乐亭大鼓,未及坐听,但觉满园乌烟瘴气,当时抽烟者很少抽卷烟,多是大烟袋锅、讲究点的用烟斗。
中国的说唱文艺形式,到了宋金时期已经相当完备了。如宋人评话中的诸多故事,《董解元西厢》等都是当时很好的说唱蓝本。民间也曾出现了如孔三传这样早期的著名说唱艺人。说唱文艺延续发展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可以说达到了十分辉煌的时代。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以及唐山小山,都是当时北方最有名的说书场所。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唐山小山的书馆还很多,如万顺、同庆、民生、青莲阁、同义、合义、永乐等。除青莲阁、民生外,大多都集中在小山东下坡,其中以万顺书馆最大。
万顺书馆坐东朝西,内部为木质结构,立柱、檩、椽全都裸露在外。靠北墙中间部位是一个小型舞台,前放一桌,评书演员一般手执一把折扇,桌上惊堂木,后有小凳,演出时或立或坐。如果是大鼓演员,弹三弦的伴奏者一般坐在演员左后面,右侧则放有齐胸高鼓架一个,上面放着书鼓,演唱时演员右手击鼓,左手敲打梨花片(俗称鸳鸯板),一时声腔鼓韵,顿挫抑扬;声情并茂,相得益彰。观众席分南、东、西三面,一律长条板凳。先期演员演唱一般在十几、二十分钟为一段落,然后停下,拿着小笸箩到观众面前收取零钱,五十年代末期改为计时收费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乐亭大鼓主要演员是靳文然、佟文彬。西河则有段少舫、马俊英、贾来珍、周兰英、范良友、刘连霞等。评书演员有段荣华、王荣良、郭阔孝、李寿清、花良臣。竹板书则有潘学勤。表现风格亦各有特色,如:靳文然的四大口、八大句沉郁凝重,音宽韵厚;马俊英的演唱则清脆明亮、高亢清新;段少舫嗓音略带沙哑,却醇厚低沉、情真意切;王荣良武生转行,评书《水浒》,动作铿锵有力,威风八面;李寿清相声串演,演绎《聊斋》,讲述言筒意赅,娓娓动听。
小时曾跟随外祖父去小山听书,还记得听的第一部书是孙起生说的琴书《孙庞斗智》。当时有一评书演员葛来武,心地很好,他从来不收小孩子的钱。虽然已过多年,然而一些人、一些事仍觉历历在目,至今不忘。例如说,王荣良系武行出身,演绎《水许》中两人比武,虽然也很精彩,但看起来总像是一个人的动作。
而郭阔孝则另有一套功夫:一个人在台上辗转腾挪、穿插跳跃;边说边舞、左右逢源,真像是两个人在战斗。此人身材不高且瘦,麻面无须。但人很精神,喜穿中式裤褂,站在台上眼一眨、嘴一撇,分明是其《小五义》书中的活蒋平。又惯用两个三尺来长的大折扇,演说《封神榜》时两扇左右翻飞、上下飘摆,人在其中真似神仙腾云驾雾般;又一西河大鼓演员贾来珍,此人是男性,善说《七国》,每次表演皆十分卖力,手脚不闲、扇子乱摔、满头大汗,又喜与伴奏者戏谑。
一次表演骑马,把扇子夹于两股之间,身子上下颠动,哇哇乱叫,真像马上作战。稍不留神,出了一次虚功,且响动很大,结果引得全场哄堂大笑。然而他并不动声色,略一停顿,用眼瞟了一下伴奏,那意思:“是你放的吗?”伴奏瞪目而视,他却若无其事地回转过身,继续哇哇大叫表演起来。
段少舫说《明英烈》文墨气息较重,她往往能背下书中的很多诗词;书中一些情节,听者明知荒诞,但听起来却觉得合情合理,颇耐人寻味。
如说到元朝气数将尽,玉皇大帝想派神仙下界重整河山。站在两旁的金童、玉女早有私情,颇愿下凡而成连理,嫣然一笑,不经意间手中所持大扇碰在一起。因金童扇上书一“日”字,玉女扇上书一“月”字,碰在一起便组成“明”字。玉帝遂令金童、玉女下凡,便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和马娘娘,而立国号即为“明朝”。
说到郭英知其未婚妻误入勾栏,前去营救。其妻自觉身陷青楼无颜相会,遂出了上联拒之:“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然郭英并无嫌弃之意。对以下联:“长巾帐里女子好,少女更妙。”除感情意义外,细看每两字相加,亦不失为一幅很好的文字游戏联。
王元化先生把传统文化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为精英文化,小传统为大众文化,“包括谣谚、格言、唱本、评书、传说、神话、小说、戏曲、宗教故事等”。但大众文化同样是在宣扬中国固有的传统理念、道德修养,总是在引人向善、疾恶如仇。
说书是一种教化,听书是一种享受,也是在潜移默化中一种自身的净化。然而这种美好的形式和体验,却离我们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
从清末至解放初期,“小山”就是唐山的代名词,吃的喝的卖唱的说书的,变戏法的耍杂活的,唱莲花落的说大鼓书的,还有唱皮影卖古玩字画的,应有尽有。浴池旅馆,酒楼饭店,戏院百货,外带各类杂货铺,大小卖场,数不胜数。和天津的“劝业场”,上海的“大世界”,北京的“天桥”一样知名。
直到80年代末,小山商业街依然是唐山重要的商业中心,全唐山的人想玩、想买什么东西几乎都要到这个地方,每天人来人往。当时最热闹的时候,逛街的人挨着人,走都走不动。
唐山小山儿,西邻建国路,东毗复兴路,中有胜利路隔断。胜利路北侧的“大世界”仍建在原大世界旧址上,曾是“人民大戏院”(楼上,原唐山京剧团的演出基地)、“天乐戏院”(楼上,原以唱评戏为主,后为唐山杂技团的演出基地)、“天宫电影院”(坐落在大世界东南角)的所在地。大世界西边是解放后兴建的“新华电影院”和“大众剧场”(唐山话剧团最初的演出基地)。胜利路南侧直到小山下坡,是打把式卖艺的地摊文化和小书场及茶坊酒肆聚集地。
小山儿在唐山话里并不是“市场”的意思。过去,唐山人逛市场习惯说逛小山儿,是因为那里是最集中的经济文化繁华区。76年大地震以后,经济繁华区被西移,形成建国路市场和新华道文化经济中心。所以说今天唐山人逛市场,很少人再去逛小山儿,而是去建国路市场或新华道百货大楼、八方。
许多戏曲和曲艺名家都在小山留下过足迹:小凤子(新凤霞)丶李洁尘(李伯祥的爸爸)丶袁阔成⋯小山是北方著名的曲艺和戏剧码头!在唐山,有这样一个好玩的地方
经常座无虚席在唐山,有这么一拨人他们专注“笑的艺术”这个地方就是小山相声社
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天津是相声的发祥地而唐山是相声的门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山建市立名之后著名相声大师张寿臣先生多次来唐山演出为唐山的相声开辟了先河至此唐山有了相声茶馆(社)也就是唐山小山相声社的前身
当时相声界流传一句话叫出关入关,必站唐山由此可见唐山这块宝地在当时是多么的火爆!
为了恢复当年小山的相声艺术让大家走进“老园子”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成立了小山相声剧社目前,剧社已有演出人员15人他们只为博观众一笑让小山的相声艺术得以弘扬和传承下去
在相声界里有个规矩所有售票登台的演员必须有师承这一点在曲艺行里是非常重要的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没师承的演员、票友或是爱好者是不能“站场靠地”的所以说唐山小山相声社的班底决对是专业的!
回味老一代唐山人心中挥之不起魂牵梦绕的独特怀念
经典百年唐山之小山曲艺
国画《小山曲艺》 田威作
解放前,唐山的小山是一个文化娱乐活动集中的地方。不管是书馆还是一些“明地”(即露天演出场所),曲艺演出都很兴旺。小山剧种繁多,演员阵容强大,曲目齐全,常年来这里演出的曲艺艺人,多则百余人,少则也有五六十人,且很多都是远近驰名的角儿。演出的曲种主要有乐亭大鼓、西河大鼓、评书、相声、竹板快书、太平歌词等。演出时间从每天上午十点开始到晚上十点结束,各书场演出盛况空前。
曲艺艺人在小山的演出多在书馆、茶社定时、定点演出。演员演出期间会有人拿着小笸箩向观众收“打钱”,一场书大概要收几次。“明地”演出的听众流动性很大,敛钱困难,并且常受天气影响。
解放前,物价一日三涨,艺人都过着清贫的日子。小山曲艺艺人,不论从事哪种演出,基本都靠当天作艺收入来维持当天的生活。有的艺人家中人口较多,单凭作艺难以糊口,需要兼做短工或其他职业才能营生,甚至一些艺人常靠借贷或典当度日。尽管他们的生活艰难,但大多数艺人都能洁身自好,坚持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