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由河北省文明办主办的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 2020年10月网络点赞评议正式开始 我市李小先、刘满仓、梁宝芳被推选为 2020年10月“河北好人榜”候选人 李小先事迹 李小先: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利益 李小先,男,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丰南区司法局胥各庄司法所(丰南司法所)所长。李小先学习“枫桥经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棚户区拆迁房产纠纷100余件,涉及金额近亿元;全镇建立完善了51个村(居)调委会,开展了人民调解“六进”活动,真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调解网络,做到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实现了矛盾纠纷隐患抓小、抓早、抓苗头。2019年李小先被司法部评为“大排查、早调解、护稳定、迎国庆”专项活动表现突出个人。
学习“枫桥经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棚户区拆迁房产纠纷100余件,涉及金额近亿元。调解企业融资借贷引发的矛盾纠纷,涉及金额1.8亿元。实施“七五”普法,提升全民法律意识。建成23个法治文化长廊,开展宪法、扫黑除恶等宣传活动35场次。加强重点人员管控,切实维护基层社会安全稳定。坚持为从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责任田等帮教措施入手,因人帮教,139名刑满释放人员无一重新犯罪。坚持日报平安、网上学习、定位监控不放松,53名社区矫正对象无一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李小先在全镇建立完善了51个村(居)调委会,开展了人民调解“六进”活动。选拔确定了村级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292名,使941名群众基础好、工作经验丰富、威信高的同志走上纠纷信息联络员的岗位。真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调解网络,做到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实现了矛盾纠纷隐患抓小、抓早、抓苗头。 刘满仓事迹 刘满仓:以镜头为“笔”孜孜不倦推介魅力家乡 刘满仓,男,1962年11月出生,河北省遵化市人,现任遵化市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遵化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近年来,面临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刘满仓作为遵化本土摄影家,积极承担起宣传家乡,推介家乡的责任,把镜头对准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较好地在中央级媒体宣传展示了遵化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树立了唐山良好的外部形象。先后荣获河北省2018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先进个人、2017年度唐山对外宣传先进个人、2018年度唐山对外宣传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他的作品《秋水如画》获得“影像河北”杯一等奖,《雪后承德美如画》获得“拇指上的美丽河北”杯二等奖,《金瓜收获忙》获得“冀在心田”杯优秀奖……
为发展,不辞辛劳
摄影是个辛苦活,新闻摄影更是如此。为采集第一手新闻资料,刘满仓起早贪晚、不辞辛劳,近两年间,行程40000公里,拍摄反映遵化各项事业发展的新闻摄影作品800余组,其中200多组分别刊发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为扩大遵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几年来,从长城之巅到旅游景区,从田间地头到大街小巷,从项目现场到企业车间,从美丽校园到蔬菜大棚,他把镜头对准工人、农民、学生,对准民俗、民事生产、节庆活动等,他拍摄的照片,准确反应了遵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展现了遵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美丽画卷。 为了拍日出,天还没亮他就早早的出发了,因为他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赶到目的地,把设备调试好;为了拍月亮,他要守到深夜才收工,因为那时的月亮最大、最亮、最圆;为了拍雪后的长城,他要趁着雪还没有融化就爬上高山,因为他要捕捉最美的画面;为了拍摄“水映碑楼”的奇观,他冒着大雨赶到清东陵,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他虽然年近六旬,腰痛病经常发作,但他却一直奔走在摄影的路上不停歇,为遵化的宣传工作不遗余力。
拍美景,独具慧眼
新闻摄影讲究实效性和快速性,刘满仓有一双捕捉新闻的慧眼,节日、时令、农事、特殊天气、特殊事件等等,他总能准确地把握新闻热点,让新闻摄影作品能在国家级媒体发表。
迎新年,他走进学校,拍摄学生制作的主题作品,展现欢庆节日的喜乐氛围;过春节,他走进景区,拍摄遵化多彩的庙会活动,捕捉浓浓的年味;暮春时节,他走上田间,拍摄农民田间劳作的场景,展现遵化大地一派忙碌的景象……总之,他凭借一双慧眼,让遵化频频登上国家级媒体。 除了时效性和快速性,刘满仓的摄影作品更具美感和艺术性。把艺术创作与新闻摄影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把带有形式美感的艺术图片,赋予新闻语言叙述;运用摄影技巧,通过不同的视角,把新闻摄影作品赋予艺术性。为了拍摄一组好的图片,他经常废寝忘食,放弃节假日,以至于妻子抱怨他“总是在外拍照片,把家当旅馆”。
讲担当,不忘初心
刘满仓原本是遵化电视台一名普通的记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在摄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现在,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同时还兼任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唐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和遵化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一花独放不是春,刘满仓深知个人力量终究有限,在奋力宣传遵化,展示遵化的同时,刘满仓始终坚持传帮带,定期组织开展通讯员摄影技术培训,在他的引领下,全市宣传工作者的新闻素养和摄影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批基层摄影家、社会摄影爱好者逐步成长起来。此外,刘满仓还利用节假日,无偿到周边县市区开展摄影技能培训讲座,得到了当地宣传部门和摄影爱好者的欢迎和肯定,为唐山乃至河北省对外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遵化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仅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称号的就有20多人,这在一个县级市是少见的。多名名会员在国家、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得大奖。
爱摄影,执着追求
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一年100多组图片在国家级媒体刊发,这在唐山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刘满仓的成功,来自于他对摄影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
自2000年以来,他的摄影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级大赛中获奖无数。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刘满仓特别注重主题的选取,构图、用光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他常常打破常规的模式,在摄影创作的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视点。如果你观赏过他的清东陵摄影作品就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或给人以波澜壮阔的伟岸之美,或给人以悠然静谧的细腻之美,或壮阔,或清新,或洒脱,或幽静,而每一幅画面都在倾诉着他对于家乡深厚的情感。
2015年,当得知自己被评选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刘满仓毅然决定从自然风光摄影转向新闻摄影,用手中的镜头对准家乡的大街小巷、发展一线,从此他在新闻摄影领域里开拓了一片天地,经过不断地摸索,每年都有百余组摄影作品在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发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满仓用镜头记录,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平台,充分展示了遵化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遵化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梁宝芳事迹 梁宝芳:公公脑血栓婆婆瘫痪孝顺儿媳辞工作照顾 梁宝芳,女,1984年出生,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张庄村村民。5年前,婆婆因病瘫痪;4年前,公公患脑血栓,胳膊腿都不听使唤。面对两个重症病人,梁宝芳辞掉工作,当起24小时的贴身保姆。公公、婆婆好干净,没病时都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有病了,也不能让老两口委屈自己。”梁宝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公婆牙口不好,三餐都拣软的做。瘦弱的梁宝芳,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精心伺候着两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但她没有丝毫的怨言:“伺候老人,是小辈该干的,谁家儿媳妇也不会看着不管。”
今年36岁的梁宝芳,2004年嫁给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张庄村小伙子张玉建。公公常年外出打工,婆婆身体不是很好,为了照顾婆婆方便,自打结婚后就跟公婆住对屋。一年半以后儿子出生,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孩子上幼儿园后,梁宝芳在家附近找了份超市工作,贴补家用。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春天,婆婆患脑血栓住院,梁宝芳辞去工作在家悉心照料婆婆,每天搀扶婆婆进进出出恢复锻炼。当时,正值春节播种季节,梁宝芳脚蹬三轮车,头顶太阳把种子、肥料送到地里排队播种,还要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一边照顾生病的婆婆,一边还要打理地里的农活,拔玉米苗、打除草剂,忙得脚不沾地。在梁宝芳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终于恢复了自理能力。为了生计,2012年,梁宝芳和丈夫远赴张家口做起建筑器材租赁生意。
“快回家吧,你妈的病又复发了!”2015年5月底,突然接到电话,夫妻俩连夜赶回了老家。婆婆因脑血栓复发再次住院,一直昏睡不醒,身体不能动弹。喂水送药,端屎端尿,擦洗身体,梁宝芳和丈夫轮流伺候,经半月治疗后仍不见好转。“我们尽力了,回家准备后事吧。”在医生劝说下,梁宝芳含泪把昏睡的婆婆拉回了家。
回家之后,梁宝芳没有放弃婆婆。每天,她坚持给婆婆打氧气,一日三餐靠胃管打流食,为了营养均衡,把水果用破壁机打碎,用胃管送服。她定时帮婆婆翻身,按摩,擦洗。晚上梁宝芳睡觉从不脱衣服,为的是婆婆有意外情况能及时处理。
一个月后,婆婆的病情好转,头可以移动,醒来的时间渐长。2015年腊月初四,是婆婆生日。为了不留遗憾,梁宝芳组织全家人为婆婆庆生。她早早起床出去买菜,回来洗、切,煎炒烹炸,忙忙碌碌一上午,累得直不起腰,但一家人欢聚一堂比什么都强。梁宝芳特意为婆婆订了一个双层大蛋糕,给婆婆戴上生日帽,一起唱着生日歌,全家人一一送祝福语。这一刻,虽然婆婆下着胃管,不能吃蛋糕,但脸上始终绽放着笑容。
2016年正月婆婆撤掉胃管,可以喂食,2017年婆婆可以拿勺子自己吃饭,问她想吃什么也没法表达,只会啊啊的乱比划。情急之下,梁宝芳想起婆婆读过书,于是给了她笔和纸,让她书写。婆婆右手不能动,只能用左手写,由于握笔力气掌握不好,写出来的字就像是画符号。等练习好长时间,写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做什么饭,我就吃什么,你不要太辛苦了!”顿时,感动得梁宝芳流下了热泪。
为了照顾婆婆,梁宝芳放弃了外地生意,把儿子从张家口转学回来,让丈夫在本地做生意,从新打拼跑门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梁宝芳在家附近找份超市工作,由公公照料婆婆。
2016年8月,公公患上脑血栓,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梁宝芳只好放弃工作,在家一心一意照顾老两口。公公、婆婆好干净,没病时都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有病了,也不能让老两口委屈自己。”梁宝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公公、婆婆的衣服、床单,被罩都是几天一换洗。
平时,一个星期至少给公公、婆婆洗一次澡,婆婆洗澡还好,不会觉得难为情。公公刚开始时怎么都觉得不好意思,不愿意脱内裤,身体缩在一起不敢动,手掌遮了这里遮那里。梁宝芳耐心地劝说:“爸,你现在是个病人,需要别人的照顾,不要觉得害羞,把我当作你亲闺女吧,照顾你也是我们晚辈应该做的。”经过几次劝说,公公才慢慢接受儿媳妇给洗澡。
有时候,梁宝芳忙起来不可开交。这边伺候婆婆大小便,那边公公锻炼跌倒了,顾东顾不了西。老两口生活都不能自理,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还要在精神上抚慰。公公非常烦躁,经常发脾气,还要像哄小孩一样哄老人开心。
冬天,农村平房不保暖,衣物不易晒干,洗漱也不方便,室内温度也不能保持恒温,怕对病情有影响,梁宝芳贷款在镇上买了楼房,更好地照顾两位老人。搬到楼上以后,公公在小区楼下锻炼,怕车来车往的不安全,跟物业协商,在停车位上安装了用铁管焊接的扶手,方便锻炼,不易跌倒。在扶手旁边放了椅子和太阳伞,以便于休息。让公公随身携带老年手机,操作简单,有啥事可以随时和儿媳妇梁宝芳沟通联系。
三年来,梁宝芳早上6点起床,伺候婆婆穿衣、洗漱、上厕所,然后做早饭、洗碗,上午收拾家务,洗衣服准备午饭,午睡过后,伺候老两口吃水果,搀扶公公下楼散步,公婆牙口不好,三餐都是捡软的做,为了照顾公婆她外出买菜都是快去快回。梁宝芳动情地说:“记得2016腊月的一天,正在给婆婆洗脚,突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爸妈冒着寒冷的天气,顶着呼呼的北风来看我,虽然心里是甜甜的,但眼里却转了泪,做为一个儿媳妇,我问心无愧,但做为一个女儿我是不合格的。”这几年,梁宝芳很少回娘家,都是父母上门来看她。
瘦弱的梁宝芳,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精心伺候着两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但她没有丝毫的怨言:“伺候老人,是小辈该干的,谁家儿媳妇也不会看着不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