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灾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艰难困苦,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了抗震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既是唐山人民气壮山河抗震壮举之灵魂所在,也是建设新唐山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文丨边建军人类不会忘却那一刻: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把唐山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沿海工业城市夷为一片废墟。顷刻间,24.2万人失去生命,16.4万人重伤身残,7200多个家庭灭门绝户,4202人成为孤儿。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一些外国媒体在卫星照片看到这片废墟时,发出了“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的叹息。
让世界惊讶的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西方一些人的预言发展。唐山人民开始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震后第一个十年,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震后第二个十年,积极实施国民经济振兴计划,“七五”时期赶上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八五”时期超过了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跨入了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震后第三个十年,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在了全省最前列。震后第四个十年,2010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莅临唐山视察指导工作,要求“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今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三个努力建成”的目标已经日渐清晰,跃然眼前。
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跳动的一朵浪花。然而,对于唐山人民来说,历史却在这里浓缩了,唐山人民在四十年中经历了通常情况下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经历的事情。从灾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求生维艰的日子,到重建起一座新的城市,这是多少代人才能走过的路程!然而,唐山人民四十年中便走过了。这座城市靠什么涅槃重生的?这力量来自什么地方?从受灾的第一天起,党、国家和各族人民给予了大规模的、及时而卓有成效的援助。没有这种救援,很难想象唐山人民会怎样熬过震后的那些日子,从而逃脱历史上一再发生过的灾后瘟疫、饥饿的厄运。另一方面,四十年来,唐山人民始终是建设新唐山的主力军。只要唐山人民在,唐山作为一个城市就依然存在着。她没有、也不会从地图上抹掉。这种气概,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奋发向前等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的精神力量比体力更富于生命力。”在地震灾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艰难困苦,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了抗震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既是唐山人民气壮山河抗震壮举之灵魂所在,也是建设新唐山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今年是纪念唐山抗震救灾四十周年,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发扬唐山抗灾精神,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可以战胜大震灾,也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中华民族是个伟大民族,具有巨大的承受力,任何重大的灾害都不能把我们击倒,胜利终将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一个城市的生命就是她的人民的生命。人民有多么顽强,城市便有多么顽强。今天,当人们漫步在唐山街头,望着那鳞次栉比的高楼,欢快奔腾的人流,会想些什么?人们不会忘记四十年前那恐怖的瞬间,更不会忘记震后这气壮山河的四十年;人们也会想到,再过四十年,这里将会更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