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坑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市场,从最初的自发集市到如今综合性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这个市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陪伴着附近居民从小到大,从年轻到年老。在不断的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市场中的货物从这里出发,走进企业厂矿和千家万户。以荷花为名,以批发闻名,这就是我市著名的荷花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人们知道的是这个市场,不太了解的,却是附近和市场有着同样名字的村落。走进荷花坑,领略的不仅仅是市场的繁荣,还有城中村里,那一份对生活的守望。
来由
据说,荷花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附近有过一个大水坑,里面种着大片的荷花,所以有了这个“荷花坑”之名。不过现在这里更加有名的,却是荷花坑市场。市场起源于古时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的称呼,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在我国,远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早期的市场,其中有名可考的有七市,即西市、柳市、东市、孝里市、直市(因物价无二,故以“直市”为名)、交门市、交道亭市。
那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处“城中村”,一边是新近建起的高楼,一边是荷花坑市场。村子被道路和建筑分割成了小块,在门牌上,写的是“郊外菜园”的字样。走进村子里,仿佛像进了桃花源,立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一些植物,偶尔还有笼子里圈养着几只鸡,还有远近的犬吠声次第响起。村子里的村民们非常质朴,当听说记者想要了解荷花坑村和市场的历史时,有热心的村民将记者领到了刘翠英家。
初建
在荷花坑市场的历史中,市场的建设时间为1951年。在荷花坑村里居住的老人们,则记得市场当年刚刚起步时的模样。刘翠英老人今年已经年过七旬,她出生在丰润区,大约7、8岁的时候跟着家里人迁到了荷花坑村居住。她记得在她刚来的时候,附近还没有集市,后来,附近渐渐成了一个大集,不仅有买肉禽、蔬菜的,甚至还有大牲口的交易,非常热闹。“那时候我还不太大,家里去市场发菜。春天的时候,集市上就有没大对虾的,我们卖完菜,就会买回来一些。那时候还有卖黄花鱼的,没有带子,用绳子串着鳃,家家几乎都会买一些。”小时候,刘翠英就开始种菜,菠菜、韭菜、洋白菜……收获后,就拿到集市上去卖。就是现在,还有很多村民种菜,在荷花坑市场出售。
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从那之后,荷花坑附近的集市渐渐固定了时间、形成了规模,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市场。那里不仅有蔬菜瓜果、肉禽蛋类,还有小商品市场,颇受孩子们的欢迎。苏青今年27岁,但是说起荷花坑市场,她立刻沉浸在了童年的回忆中。“那时候我上小学,赶上换牙的时候,就去附近的人民医院拔牙。为了安抚我的情绪,家长就说我要是乖乖拔完牙就去荷花坑给我买笔和买本。我记得那时候买文具的是一栋二层楼,在楼上,摊位很多,卖得笔本也很漂亮,那里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去的地方。”喜欢荷花坑市场的不仅仅是小朋友,逢年过年、婚丧嫁娶,人们每逢佳节大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荷花坑市场。便宜的价格、丰富的品种荷花坑市场成为了唐山人心中“批发”购物的不二之选。
弊端初现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营管理的一些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1998年以后,由于资金不足、管理跟不上,市场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假冒伪劣商品肆虐、市霸小偷横行,市民和商户极为不满,而资金和人员不足使管理部门有苦难言。整个市场的交易额开始大幅下滑。年交易额由最繁华时的23亿元下降到2001年的10亿元。于是,从2001年开始,又一批资金注入,经过改扩建之后,荷花坑市场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81亩,形成了六厅、三街、一城的经营格局。原来很多露天经营的商户纷纷搬进了专门的大厅,不仅使自己和货物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原来过来买菜买肉的时候得慢慢转,因为摊位很分散。现在有了专门的大厅,菜是菜,肉是肉,到里面应有尽有,特别方便。而且市场还有公平秤,买着也放心。”经常去荷花坑市场采购的市民董女士对记者说。
全新荷花坑
如今,荷花坑市场的日客流量已经达到约4万人次,同时,市场经营品种涵盖了粮油、肉蛋、水产、茶叶、果菜、活禽、调料、糖果、干果、小食品、酒类等十一大类一万余种产品,市场的经营户达到了近3000人。走在市场中,大大小小的建筑替代了原来一把遮阳伞的零散摊点,不变的,却是穿梭运货、来往买卖的人群。随着发展,冷暖中央空调系统、肉类大厅的吊杠系统、无公害蔬菜检验检测中心、电子监控系统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设施也相继安装完善。今年3月,市场还启动了二维码追索服务,以信息科技把牢食品安全关,在全省农副产品市场首开先河。“搬进大厅里,我们再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也有了自己的固定摊位,而且还有了公平秤和二维码什么的,老百姓买着也更放心,原来你得跟他们反复讲,反复保证自己的货物质量,人家还将信将疑;现在有了这些保障,大家买着放心,我们也轻松不少。”对于在市场中经营肉摊的李建军来说,当初那遮阳伞下出摊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但是他的好日子,正在进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