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
记录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唐山档案馆馆藏档案记录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启新洋灰公司马牌洋灰历年所获奖状奖章。
唐山档案馆馆藏档案记录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启新洋灰有限公司30周年纪念册。
清朝末年,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的需要,水泥需求日益增长,而国内没有一家水泥生产企业,水泥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在这一市场条件下,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报请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利用唐山石灰石为原料,在唐山大城山南麓,占地40亩,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成唐山细绵土厂,这是我国第一家立窑生产水泥的工厂,生产了中国第一桶水泥。
1907年,唐山细绵土厂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商标定为“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并购置丹麦史密斯公司先进的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代替立窑等落后设备,开创了我国利用回转窑生产水泥的历史。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马牌”水泥经英国亨利菲加公司和小吕宋科学研究会试验,其细度、强度、凝结、涨率和化学成分均超过英、美两国的标准。1911年,启新水泥获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优等奖。1912年,启新洋灰公司向美国洛杉矶出口水泥1万余桶,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口水泥。
1915年,启新水泥获巴拿马赛会头奖、农商部国货展览会特等奖。1919年,启新在国内所销售的水泥占全国总量的92.02%,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水泥厂。1919年以前,启新为中国独家水泥厂,此后才有华商水泥公司、中国水泥公司、广东西村士敏土厂等企业的开工投产。
启新洋灰公司自成立后的30年间先后进行了3次大的扩充改造。第一次是宣统三年(1911年),向丹麦史密斯公司购旋窑两台,生料磨和水泥磨各一台,采用半湿法生产,内称乙厂。民国10年(1921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造,购丹麦史密斯公司大型旋窑两台,四台生料磨,两台水泥磨,谓丙丁厂。第三次改造是在民国21年(1932年),自制旋窑一台,谓戊厂。至此,日产水泥量已由公司成立时的700桶上升到了5500桶。
唐山市档案馆珍藏《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叁拾周年纪念册》一本,由启新洋灰有限公司于民国24年(1935年)辑印刊行。《纪念册》介绍了公司董事、监察人、协理以及公司各部所雇职员,重点展示了由公司生产的“马牌”洋灰在全国各地构筑的建筑物,如津浦铁路淮河桥、上海中汇银行、厦门九龙江桥、北平图书馆、青岛体育场、广州仲元图书馆、南京中山陵碑亭、广西梅县梅谿桥等。《纪念册》最后推介了公司成立30年来所获各种奖项,如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获美国圣鲁意赛会头等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获意国赛会优等奖、民国4年(1915年)获巴拿马赛会头等奖、民国18年(1929年)获天津特别市第一次国货展览会特等奖、民国20年(1931年)获河北省国货展览会特等奖,“马牌”洋灰自公司成立到1935年30年间在国际国内获奖多达25项。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八年抗战序幕。而事实上,早在1933年5月,唐山就已经沦为保留中国行政权的日本控制地区。1939年到1940年,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开始介入启新,于1941年新增水泥窑、生料磨和水泥磨各一台,以期进一步提高产量。但是自1943年开始,启新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1945年后一度被迫停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悍然发动内战,造成了交通梗阻,启新水泥滞销。厂内熟料堆积如山,散灰满仓,生产陷于瘫痪,以至每个月只能生产2000吨灰,发放职工工资皆有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启新水泥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工人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工人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
唐山市档案馆向社会征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联系电话:280172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