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逐浪
——写在我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三周年之际(上)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李响)三年,时光荏苒;三年,气象万千。
首钢二期启动,投产后将抢滩高端市场;顺利完成重组,冀东水泥一跃成为“世界第五”;高铁相继通车,逐步形成京津唐“一小时交通圈”;港口实现对接,津唐两地合作培育对外开放新动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我市按照“三个努力建成”方向,充分发挥港口、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主动融入京津、对接京津、服务京津,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国家战略推动
迈入发展新起点
三年前的那个春天,唐山被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
对工业重镇唐山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称得上是重大“利好”。
随着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过渡,经济发展呈现投资规模变小、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一系列新特点,这给唐山这样一座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产业结构布局需要调整,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唐山,亟需一个发展的新契机来重塑辉煌。
这个契机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专家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机遇,是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之源、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唐山面临最大、最现实的机遇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将用足用好这个机遇,加快打造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增长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焦彦龙话语坚定。
如何用足用好历史机遇?其实,总书记早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010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唐山时,提出“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的重要指示。
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可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时至今日,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是我市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金钥匙”。
2016年7月28日,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唐山视察,对唐山“三个努力建成”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唐山抓住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让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
先后两次视察唐山并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对唐山发展的关怀与厚爱,让780万唐山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坚定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崭新的起点、巨大的鼓舞、强劲的动力。和着时代的强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节奏在凤凰城不断提速。
打通交通“经脉”
协同发展驶入“高速路”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经脉,是开展合作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
处于京畿腹地的唐山交通条件优越,这里有天然深水大港,有通达的铁路公路网络,有现代化的航空机场,这都为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年来,我市立足原有基础,进一步打通交通“经脉”,多点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唐“同城”效应愈加显现。
李振忠是燕赵财险的员工,家在唐山,而工作地点却在石家庄。高铁开通以前,每次回家对他来说都说一件“犯怵”的事儿:坐火车一个单程就得六七个小时,周末一共两天,来回实在折腾不起。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中,唐石两地高铁通车,乘车时间一下子缩短到两个多小时,这让他兴奋不已:“坐高铁既舒适又准点,现在我可以充分享受‘双城生活’了。”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唐山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将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到2020年形成“一小时交通圈”。
去年11月,备受瞩目的京唐城际铁路获批。该铁路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届时,从唐山出发,1小时内就能到北京城市副中心。
“很期待,真盼着京唐城际铁路早日通车。”在北京工作的孙超是地地道道的唐山人,生活在老家的父母是她最大的牵挂。“平时工作很忙,周末偶尔还要加班一天,回家看望父母实在是不方便。京唐城际铁路开通是我的最大念想,一天跑个来回应该很轻松。”
津秦铁路、京唐城际、唐曹铁路、水曹铁路……,以铁路建设为代表,我市逐步驶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高速路”。
“除铁路建设取得突破之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三女河机场累计开通航线12条,唐山港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个港口实现通航。我市逐步构成以海港、空港为龙头,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纽带,一小时进京、半小时抵津的京津唐交通圈,唐山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指日可待。”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唐山与京津的距离,深化了唐山与京津的合作,更为我市与京津开展产业对接提供了有力支撑。
承接产业转移
建设国际化沿海强市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同是“重头戏”。对此,其实唐山早已“先人一步”。
十多年前,首钢由北京石景山搬迁到了唐山曹妃甸,实现了从“山”到“海”的历史性迁移。“首钢搬迁,里外一新。没有大搬迁,难有大发展!”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相禹说,首钢搬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高度契合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所趋。
首钢搬迁只是京唐合作的一个缩影,作为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平台,曹妃甸区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协同发展机遇,紧紧牵住了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曹妃甸累计开工京津项目65个,总投资1766.1亿元。相变科技、海水淡化、首钢二期、华润电力二期、保利北斗智慧城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只限于项目建设。在唐山,协同发展不断趋向多元化。
去年,水泥行业两大“巨头”——北京金隅股份和唐山冀东水泥完成股权重组,新组建的冀东水泥由此一跃成为中国第三、世界第五大的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而就在去年年初,冀东水泥还陷入了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集团发展难以为继的窘境。
资源、渠道、市场、人才、技术实现共享,金隅与冀东的强强联合将有效放大产业的聚合效应,“一加一大于二”成为可能。无疑,金隅与冀东的重组,已成为京唐合作的又一典范。
京唐合作风生水起,津唐对接同样如火如荼。
就在不久前,我市与天津滨海新区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两地将在交通、港口等领域实现全面对接合作。
这是继唐山港与天津港共同出资成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之后,津唐两地合作推动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对外开放新动能又一壮举。
除此之外,我市还将“近水楼台”的芦汉两区作为对接天津的主要“阵地”,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芦台经济开发区努力打造“飞地”特区,区内落地天津项目30个,总投资160.18亿元;汉沽管理区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去年签约京津项目58个,总投资70.37亿元。
“今年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市要在项目建设、产业承接、要素聚集、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大突破。目前,全市共谋划实施与京津合作的亿元以上项目270项,总投资6121.39亿元,前两个月完成投资51.99亿元。我市力争全年开工京津合作项目达到70个以上,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英雄之城唐山,正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向国际化沿海强市的航向破浪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