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我市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堤固洪畅、河清湖晏、岸绿景美、管理长效”的治水管水新格局,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和“两个率先”目标提供坚强水利支撑和保障。
筑牢水安全防护网
十年来,我市聚焦水安全,累计完成中央、省、市财政水利投资达132.91亿元,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筑牢水安全防护网。
我市坚持以防为主,未雨绸缪,完成全市89座病险水库、5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4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河道治理总长383.09公里,修筑河道堤防247公里,修建、加固海堤6公里。有效应对2012年较大洪水和2018年强降雨过程,安全转移人口12.6万余人,挽回经济损失3.4亿元。累计落实各级抗旱专项资金0.66亿元,实施抗旱应急项目123个,挽回经济作物损失18.53亿元。
在引滦入唐输水、引滦入唐市区供水、南堡开发区供水、海港开发区供水和曹妃甸供水等供水工程基础上,我市实施曹妃甸、乐亭新区、南堡等区域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7.1亿立方米。建设引邱入城、滦河—沙河—石榴河等水系连通工程,启动丰南、南堡工业区供水工程和般若院水库至遵化工业园区引水工程。累计调引滦河水60.15亿立方米,充分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我市累计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880处,涵盖行政村5287个,总人口536.46万人,集中供水率达到95.9%,较2010年增长9%。改善灌溉面积180.5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例由53%提高到59%。通过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全市水力侵蚀面积由2322.47平方公里下降到2047.11平方公里,下降12%。
建设美好家园
十年来,我市聚焦水生态,坚持治污染、兴水利、除水患、保用水、塑景观并行推进,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湖安澜的美好家园。
我市先后实施南湖、环城水系、惠丰湖、黄台湖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大幅提升。尤其是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明确“连引用、疏治管”治水路径,坚持“治用保管”四措并举,全力推进河排污口封堵整治、河道清淤疏浚、河湖水系连通等8大类、153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启了以全域治水推动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的唐山实践。两年来,我市已实施6大类、47个治水项目,包括62条河段438公里河道综合治理、河湖水库连通等重大项目,全市河系水质状况持续向好,水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家和省考核的9个断面不仅全面达标,而且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水质,治水成效显著。今年,我市重点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河道综合治理、水源涵养及供水、“乡村振兴”水环境综合整治、傍河坑塘整治和智慧水务系统建设等6大类、107个项目,总投资达130亿元,其中市带县PPP项目96个、县级独立建设项目11个,涉及市主城区和12个县(市、区)。全部工程完工后,将实现全域水质达标,市主城区增加第二水源地,年新增地表水利用量4.79亿立方米,开发非常规重复利用水源5.21亿立方米,减少弃水入海量2.06亿立方米,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22亿立方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擦亮水环境新名片
十年来,我市聚焦水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擦亮水环境新名片。
全市共有740条河渠(含农村沟渠、山洪沟)纳入河湖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4603名,自2017年实施河长制工作以来,河湖水质脏、臭、黑,污染河湖、侵占河道、非法采砂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各级河长使用河长云APP巡河22万多人次,发现并解决“四乱”问题1612个,清除土方56.15万立方米,清理违建40.85万平方米,清理网障8630平方米,清理整治树障、鱼塘等4797.65亩。我市相继投入近8亿元,完成潘家口、大黑汀、邱庄、陡河4座水库网箱养鱼清理。投资0.9亿元,实施陡河水库封闭治理工程。持续开展“飓风行动”和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累计查处非法采砂事件103起,拆除非法采砂船等设备129台(套),关停或封存非法取水井547眼,巡查水域面积2280平方公里,行程累积18850公里。在市区及沿海4县区建设130个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点,实现对地下水位实时动态监测。正在建设以水质监测、防洪调度和水源调配为核心的智慧水务平台,届时将实现全域范围内精细管理、精准调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