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制氢、储运与加氢站技术论坛将于2022年4月在苏州召开。会议将探讨国家与地方“十四五”氢能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与成本,工业副产氢资源潜力,液氢与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经济分析,液态有机物和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应用前景,甲醇和合成氨大规模储运氢前景展望,加氢站关键技术、建设成本与运营经验,加氢站与加油、充电站合建技术规范等。 在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也正步入快车道,有30个省份、158个城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氢能发展,有57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各省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国将建成加氢站1002座,推广氢燃料车54800辆。与此同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氢能产业当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面临多方面的瓶颈和制约,部分地方氢能产业发展出现相对无序和过热苗头。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黄滢副教授发布了《氢能城市发展潜力排行榜》。黄教授指出,城市氢能发展潜力主要受需求、供给和政策三方面因素共同推进。课题报告基于上述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对我国285个城市的氢能发展潜力进行了全景式绘图。 研究发现:全国氢能发展潜力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苏州、深圳、广州、青岛、北京、宁波、南京、武汉、天津。第11-30名的城市包括大连、无锡、杭州、济南、南通、常州等城市。进一步的分析还揭示出以下特征: 一是城市氢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二是城市氢能发展模式上有明显差别,可以概括为优势均衡性、市场拉动型、政策推动型和供需失衡型。 三是各城市在发展氢能的不同维度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统筹协同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共同发展。 为了推动城市氢能发展,需要在国家出台顶层指导;在地方层面,鼓励具有不同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愿景目标的城市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同时建议根据各城市的相对优势,明确在全产业链中的分工,不搞遍地开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龙头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进行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 同期,7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氢能产业进行了激烈研讨和头脑风暴: 江苏省如东县氢能产业链链长陈建华高度认同氢能议题的重要性,他详细介绍了如东县氢能开发利用的历程和模式,并提出了对于制氢新技术、运氢新模式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地质大学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氢阳能源董事长程寒松针对氢能储运技术瓶颈,对国内外储氢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模式进行了细致的讨论,结合国内正在尝试的氢能示范项目建设,对未来氢能利用提出了建议。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科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慧提出,在当前的氢能热潮中,报告成果具有开创意义,研究内容及时、准确地回应了当前氢能热潮中的主要问题,对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她介绍了历史上的四次氢能热潮,并对新一轮国内氢能产业的现状进行评估和展望。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欧训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科学、规范的研究报告,视角独特,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他针对一些代表性的行业如钢铁、交通,提出了氢能在其中应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他针对报告中氢能产业供需长期匹配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克认为,报告的切入点、视角和时间节点都非常好,建议可以结合一些地方的特色,介绍典型城市的建设案例,同时他提出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双碳目标来进行细致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副院长、国际能源战略中心主任许勤华指出,报告对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首创式定量分析,现阶段我国氢能发展面临着政策框架有待完善、产业发展模式不成熟、市场盈利能力有待加强和技术研发资源有限四项挑战,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和市场的推动。 中石油规划总院战略所所长院振刚提出,报告选题和内容非常好,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氢能除了社会关注高热度外,更需要往纵深发展,需要理性面对氢能产业的相关技术问题,同时强调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呼吁多多关注储运环节。 来源:人大国发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