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技师”郑强:一个岗位坚守三十年
于丹阳
有这样一项维修活计,需要纯手工作业,精确度却要求达到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粗细,这就是机床维修作业——刮研。而正是掌握了这项绝活,三友集团纯碱分公司制修车间的钳工班班长郑强,让公司30多台套机加工设备超期服役了10年,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郑强本人也从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门外汉成长为公司钳工工种唯一一名“金牌技师”。
手到病除的“机床故障克星”
今年45岁的郑强,工作经历却只有简单一行:1988年至今,唐山三友集团纯碱分公司制修车间。一个人,在一个岗位坚守30年,靠的就是从一开始就认准了这一行,成为掌握独门绝技匠人的初心。尤其是自1997年,担任钳工班班长以来,他开始勤耕不辍、潜心钻研起刮研这“一把刀”的功夫,说白了就是用刮刀在磨损的导轨面上进行铲点。
郑强所在的纯碱分公司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齐全的纯碱企业,大多数设备运行超过20年,设备精度降低,故障频次增加,如果委托外部进行维修,不仅周期长而且动辄花费上百万元的维修费用。郑强不甘心,请教老师傅,上网搜资料、看书,多年来,他养成了边干边学的习惯,而且在不断摸索中自制了一把半米多长的刮刀,一头焊接高速钢刀片,另一头用布包裹用来顶在腰间。作业时,两腿一前一后扎成马步,腰间用力顶住,两手掌握好力道进行铲点。如果刮一条一米长的导轨,这个动作就需要重复2万多次,对耐心、体力和精力是极大的考验。每次完成任务后,郑强有很长一段时间腰无法完全直起来。
20年的匠心独运,如今无论哪种机床发生了故障,只要一听操作者的描述,郑强就能立即判断出故障点和原因,解决方法也就随之而出了。“手到病除”成了这位“机床故障克星”最鲜亮的标签。
扎根一线的“科技创效标兵”
将蓝图变为现实,是制修车间日常工作的写照。但郑强不满足于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作业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完善改造。
近年来,郑强主持参与实施了多项技术创新活动。重灰煅烧炉滚圈现场车削机床、振动器国产化改造、自制压力机……几乎每一个技改项目都伴随着一项专利的诞生。
重灰挤压法是三友纯碱生产重质纯碱的一种新工艺,五台振动筛是其重要的设备,每台振动筛靠14个高频振动器实现振动。随着设备长时间运行,部分振动器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由于该设备是德国进口,购买一台原装振动器需要5万元,而且订货周期很长。为了不影响生产,郑强作为技术攻关小组成员对高频振动器进行研究改造。通过拆解、清洗了解其内部结构,并对各种零件进行测绘,最终利用现有的材料和加工方法替代了原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每年为公司节约资金50万元。
“全国检修钳工技能竞赛个人优胜奖”“振兴唐山三等功”“三友好工匠”“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当荣誉纷至沓来,一直默默无闻的郑强,一下成了三友集团的名人,意外多于激动,压力大于兴奋。
“在三友,像我这样一心钻研技术的人很多,我还是更适合默默无闻。”郑强最想做的,还是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并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像众多优秀“金蓝领”一样,郑强也曾有过被其他企业“高薪挖人”的经历。对此,他有着自己的“定力”:“是三友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我的根须已经牢牢地扎进了三友的土地。”
常年与机床和量具为伴,郑强用超乎常人的坚韧,淬炼出了精湛的工匠精神。20年磨砺,百炼成钢,他,让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形象高大起来。 |
|
|
|
|
|